從今年4月起至目前,吳中區太湖水域共打撈水草89144噸(含水),該水域營養狀態由輕度富營養降變為中營養狀態。記者昨天從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發布的 《吳中區太湖水生植物調控與管理的環境效益檢測與評估報告》獲悉,吳中區啟動太湖水草常態化打撈一年來,當地多處水域已形成茂盛的沉水植物“水下森林”,水質明顯改善。
太湖水草主要為荇菜屬植物,能夠吸收水體中的氮磷,改善水質。但進入枯敗期的荇菜則會腐爛分解,如不及時清理會使水質迅速惡化,還可能使水體富營養化導致來年藻類瘋長。同時,水草茂密生長會嚴重影響陽光對水下的照射,使下層的沉水植物無法正常光合作用,最終導致沉水植物的消亡,也將對水質乃至整個水域生態系統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去年12月起,吳中區啟動太湖水草常態化打撈,打撈范圍主要位于吳中區太湖水域范圍內的三山島-金庭-太湖大橋-環太湖大道-東山環島公路沿線區域內全部水域,以及其他太湖岸線外2公里水域。為保護太湖水草種群不被破壞,吳中相關部門特別規定,水草收割時要攔腰割斷而非連根拔起,每年每個區域的水草收割次數要少于3次。根據太湖水環境綜合管理辦公室的統計數據,從今年4月起至目前,吳中區在太湖水域有200多條自動和人工打撈船,共打撈水草89144噸(含水)。
太湖水草的常態化、專業化打撈,也明顯改善了太湖水質。《評估報告》顯示,水草打撈共移除植物氮超過66.4噸、磷超過8.43噸。荇菜等浮水植物分布面積在整個水域覆蓋度少于百分之一;具有改善水質、降低湖泊富營養化功能的沉水植物水域面積則有所增加,輪葉黑藻、狐尾藻等沉水植物種群生物量有了顯著增加,多處水域形成茂盛的沉水植物“水下森林”,水體通透見底。一般冬季由于水生植物衰敗使太湖水體有機質含量增加,水質整體較差,但今年吳中區12個觀測點中,依然有5個點為中營養,其余點位為輕度富營養,太湖水質較往年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