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打浦橋街道局后小區的居民李慧萍發現,原本隔三差五就會碰上的物業疏通管道人員,現在幾乎難見蹤影。“街道出資給我們的廚房排水管更新換代,從那以后就沒給物業打過電話報修,出門時也不用因為擔心排水管堵塞,還得在水槽上捂上毛巾、壓上石頭、放上水盆,防止倒灌了。”
下水道改造前,局后小區物業全年收到的保修單達到252張,包括李慧萍家在內的8棟樓20戶居民,每周的報修單在2張以上,完成改造以來,報修率為零。打浦橋街道在去年4月啟動這一實事以來,已改造居民小區14個,受益居民達到2767戶。今年,又將有99個門棟、2934戶居民告別高齡排水管。
在打浦橋街道,有30萬平方米的老公房。街道辦事處主任唐瀛中告訴記者,轄區內老公房的房齡較長,原下水道均為鑄鐵管,油膩積垢和管壁腐蝕致使堵塞情況嚴重,物業保修頻繁。簡單疏通只能暫時解決問題,治本的關鍵還在于更換管道。為盡快解決老百姓的后顧之憂,街道決定用兩年時間解決廚房間下水道改造這一歷史問題。
然而,面對這樣的免費實事項目,居民當中依然有不同聲音。街道通過聽證會聽取民意時發現,作為“重災區”的二三樓居民熱烈歡迎,但對于管道單獨另接的一樓居民和進行過室內重新裝修的居民而言,則有不同看法,“前者覺得沒必要,后者覺得施工會破壞內裝。”而根據豎管改造工程的慣例,確實可能要損壞居民的室內裝修和家具,且必須征得同一管線上所有樓層居民同意方可施工。
如何讓眾口皆可調?街道與專業人員對施工方案的可行性進行了研究,最終確定“水管外翻”的方案,在不廢除原有管道的基礎上,在臨近居民房間的墻外再新排一根排水管,用橫管與室內廚房間水槽接通。這樣也兼顧了急需改造和不需要改造居民的利益需求。為了讓這一實事項目得到居民認可,每個小區在完成初步勘查、制定工程計劃后,都召開施工方案聽證會,聽取居民的意見和建議,對工程計劃作進一步的調整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