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話多米”近日發帖稱,廣西國土部門日前公布的一份《飲用天然礦泉水、天然泉水水源地檢測結果通報》中,111家參與年檢的礦泉水和天然泉水企業中,竟有48家企業未能通過檢測。
在跟帖中,網民“樸得順”說,“現在真是傷不起啊,喝個水都沒保證。”不少飲用了未通過年檢企業礦泉水、泉水產品的網民表達了自己的憤慨和擔憂。有網民指出,如此多的企業產品不合格令人震驚,目前尚不得知流到市場上的量有多大,對飲用者身體有無損害。
記者隨后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網站上查到了這份通報。通報稱,根據《礦產資源法》等有關規定,國土部門于2012年對31家礦泉水企業和80家天然泉水企業水源地進行了年度檢測。對天然礦泉水水源地的檢測結果顯示,18處礦泉水水源地年檢合格;水源地年檢不合格企業中,1家企業水源地保護措施不合格,10家企業采礦權或注冊登記證不全,另2家企業盡管水質符合標準,但卻沒有辦理注冊登記證和采礦權。
對天然泉水水源地的年檢結果顯示,45處天然泉水生產企業為合格水源地企業,1家企業水質不合格,1家企業水源地保護措施不合格且無注冊登記證,另外33家企業因沒有辦理注冊登記證而未通過檢測。
通報要求,“繼續加強對礦泉水水源地的保護力度,特別是對一、二級水源地保護區應設置明顯的警示標志,禁止無關人員進入此區域,防止礦泉水、天然泉水水源地受到污染,保證廣大人民群眾飲水健康安全,保障礦產資源合理、持續開發。”
針對網民對約4成參與檢測的企業產品水質不合格的質疑,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處處長汪海回應稱,水源地檢測是源頭檢測,企業未通過年檢并不代表其飲用水產品不合格,事實上,48家水源地未通過年檢的企業中,只有1家企業水源地水質不合格。他介紹,檢測項目包括水質、水量、水源地保護措施,以及是否辦理注冊登記證和采礦證等,只要有一個項目不合格,就無法通過年檢。
汪海說,一些企業因疏忽大意而沒有辦理或及時更新有效注冊登記證,“一些企業注冊登記證過了有效期后,忘記到國土部門辦理新證。”他表示,采礦證則是礦泉水生產企業必須要辦理的,否則將視為非法生產。
記者從自治區國土資源廳了解到,為更好地開發利用礦泉水和飲用天然泉水資源,促進相關產業健康發展,提高天然飲用水產品質量,自2000年以來,國土廳就開始對天然礦泉水、天然泉水生產企業水源地開展年檢活動。
汪海表示,國土部門年檢結果會通報給工商、質量技術監督等相關部門。他認為,個別企業雖經多次叫停,但卻一直存在違法生產情況,國土部門因執法權有限,單憑一己之力很難根治,希望能形成監管合力規范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