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是農業生產資料的重要要素,在農業生產中起到了積極的增產作用。據資料顯示,近年來世界糧食產量翻了一番,化肥起了50%的作用。由于化肥的增產作用明顯、使用方便,人們對化肥的依賴性呈加重趨勢,尤其是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我國化肥用量增長迅速。近30年來,我國化肥使用總量年均增加159萬噸,年均增速為18%。與國際比較,我國總體化肥使用水平不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發達國家的化肥施用水平。
化肥的過度施用,加劇了農業面源污染,降低了農產品質量,背離了社會發展的要求。化肥不合理使用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一是化肥使用結構不盡合理。氮肥和磷肥一直是我國化肥使用的主要品種,盡管氮肥使用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總化肥使用量的50%以上,而且從絕對數量上看一直保持快速增長之勢,年均增加量高達73萬噸,占年均增施化肥總量的46%左右。化肥的不平衡使用,造成了目前我國化肥使用相對于農業實際生產需求和環境容量的結構性過剩。
二是有機無機肥料配比失衡。上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氮肥和磷肥投入量的快速增加,有機肥施用比例持續銳減,致使我國農田養分平衡總體狀態得不到有效改善。據有關資料顯示,近十幾年來農地土壤的氮素和磷素的盈余水平已經占投入水平的13%和56.42%,但土壤肥力依然低下,有機質明顯缺乏,無法實現種地與養地的辯證統一。
三是有機化肥養分流失嚴重。相關試驗表明,在南方稻區,由于農民大量使用氮肥,氮素在土壤中的盈余迅速增加,被沖刷流入江河湖泊,帶來水體富營養化等環保難題。
四是肥料利用效率逐年下降。區域調查統計表明,稻、麥的氮肥利用率只有27%,這不僅造成氮肥的極大消費和損失,還對生態環境構成巨大壓力。
除了不合理施肥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威脅,農藥的施用也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近20年來,我國農藥的投入水平明顯提高,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就生產成本而言,農藥在各類農戶生產資料投資中的比重在近年已超過了25%。農藥過量使用帶來的環境壓力和環境危害隨之增加,加劇了農業面源污染。
一些專家分析認為,中國過量使用化肥和農藥已到極限,已經到非扭轉不可的境地了。國際合作委員會農業面源污染控制課題組研究提出,中國氮肥施用量的一半在被農作物吸收之前就以氣體形態逸失到大氣中或從排水溝渠流失到水體環境中,造成巨大危害。亞洲開發銀行有關資料表明,20世紀90年代中期三湖流域總氮和總磷負荷來自農業面源污染的比例分別是:巢湖占69.54%和51.71%、滇池占53%和42%、太湖流域占60%和30%。
因此,從源頭上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就要合理施肥用藥。具體來說,要抓好如下幾個方面:
提高思想認識,增強農業環境意識。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生態農業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農業環保工作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得到地方各級政府的重視和廣大民眾的共同參與。要通過各種形式向廣大民眾開展宣傳,改變農民的傳統觀念,提高農民的生態意識,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廣辟有機肥源,促進種地養地結合。廣辟有機肥源、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是培肥地力、減少化肥用量、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的有效措施。采取禁燒作物秸稈、利用秸稈覆蓋、利用過腹還田等措施,避免畜禽糞便隨意排放,對畜禽糞便進行無害處理。開發作物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使種田與養地在農業生產過程得以有機結合,不但有利于作物增產,而且有利于環境保護。
發展循環農業,充分利用廢棄資源。我國畜禽糞便產生量約為19億噸,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體,不僅造成環境污染,還嚴重浪費資源。目前規模養殖已在各地悄然興起,一些地方發展立體種養模式,已經涌現出不少的典型。例如南方農村創立秸稈菌業循環農業模式、農牧綜合循環農業模式、林下經濟循環農業模式等,為充分利用廢棄資源積累了許多實用且有效的經驗。以生活垃圾、畜禽糞便為主要原料生產有機復合肥的廠家已在各地興起,為資源綜合利用、減少化肥用量、降低農業成本、提高種養效益、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提供了有效途徑。
改良施用技術,提高肥藥利用效率。當前我國化肥利用率偏低,施肥技術還有待改良和提高。要積極探索先進技術,避免浪費現象。要大力研發與應用有機復合肥、長效穩釋肥與生物有機肥等新產品,同時采用粒肥深施、混土深施、犁溝條施、稻田無水層混合施肥、有機無機肥合理混施等技術,提高化肥利用率,減少化肥用量。要深入研究農藥使用技術,在正確預測預報的基礎上,制定優化施藥方案并選用合適技術。正確處理投入與產出、施肥與環保、用藥與殘留的關系,減輕或控制因施肥用藥不當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為生產綠色食品、發展效益農業、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