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黃委和地方水利部門共建共管的第一個“水環境監測實驗室”——黃河流域水環境監測中心海東分中心正式掛牌運行。黃委副主任廖義偉和青海省水利廳廳長陳興龍共同為海東分中心揭牌并參觀了建設一新的分中心基礎設施和儀器設備。同時,黃委與青海省水利廳舉行了青海海東共建共管實驗室座談會。座談會以謀劃進一步加強流域區域在水環境監測方面的合作,合力推動海東共建共管實驗室良性運行為主題,希望以海東分中心的共建共管為典范,帶動黃河流域水環境監測基礎支撐能力的整體提升。
水質監測是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三條紅線”中,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管理最重要的基礎支撐。2011年,水利部對水質監測覆蓋率提出了各階段目標要求:省界斷面的監測覆蓋率,2013年要達到100%;重要水功能區的監測覆蓋率,2013年達到60%、2015年達80%。2013年1月,國務院印發《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并批準黃河流域346個國家級重要水功能區,其中省界緩沖區75個。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是考核的主要內容之一,而其最重要的依據則是水功能區的水質監測數據及評價結果。要實現水利部提出的重要水功能區監測覆蓋目標,為流域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管理提供技術支持,黃委直屬水質監測機構必須在加快自身水質監測能力建設的基礎上,與流域各省(區)水利部門的水質監測機構,進行必要的資源整合和業務協作。
黃委計劃在2012~2014年,和沿黃各省(區)水行政主管部門共同建成包括青海海東、四川阿壩、甘肅平涼、寧夏固原、內蒙古鄂爾多斯、陜西西安和寶雞、山西臨汾、河南洛陽、山東泰安等在內的10個共建共管實驗室,加上黃委直屬的黃河蘭州、青銅峽、包頭、榆次、三門峽、鄭州、濟南7個已運行的實驗室,在黃河流域水環境監測中心的統一管理、指導、規劃、協調下,形成覆蓋全流域省界、重要水功能區、重要飲用水水源地的監測網絡體系,支撐流域水資源管理與保護的需要,保質保量完成水利部、黃委、流域省(區)水利廳下達的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質量監測和各類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監測任務。
本次建成并投入運行的青海海東實驗室,地處黃河源區和湟水、大通河流域,監測范圍包括9個國家重要水功能區、4個省界和省屬各類水質斷面,地理位置和監測重點區位優勢明顯,因此被列入黃河流域2012年首批實施建設的4個共建共管實驗室之一。
參加座談會的代表,就進一步加強流域與省(區)的溝通合作,通過共建共管實驗室帶動省(區)其他水環境監測分中心實驗條件和監測能力的提高,達成了共識。會議強調,共建共管實驗室的生命力在于管理規范化和數據權威性。下一步,黃委將充分發揮規劃組織、流域協調、質量管理、技術指導等職能優勢,加強與流域省(區)合作,推動共建共管實驗室良性運行。近期,黃委將組織流域各省(區)編制未來兩年(2014~2015年)重要水功能區水質監測計劃,以國務院批復的《全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劃》中黃河流域346個重要水功能區為依據,進一步完善黃河流域水質監測站網布局,穩步推進重要水功能區水質監測工作。
黃委副主任廖義偉充分肯定了青海海東分中心作為流域省(區)共建共管實驗室的良好基礎及其建設成果,強調增強流域與省(區)在水資源保護和水質監測方面合作的重要意義,從建立切實可行的管理機制,加強實驗室能力建設、日常管理與質量控制,拓寬和發揮共建共管實驗室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青海省水利廳廳長陳興龍就海東共建共管實驗室運行管理、進一步提升青海省水環境監測水平、支持流域水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并對青海加強管轄區域內的重要水功能區水質監測作安排部署。
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局長司毅銘主持座談會。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與青海省水利廳在會上簽署了共建共管實驗室合作協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