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狀如圓卵的調節湖島嶼,污水排入進行導流沉淀;接著流向輪廓似蛹的潛流濕地湖,水質在此深度凈化;處理后的清水匯聚至蝴蝶造型的主題景觀湖……這便是國內工業區最大的生態濕地公園——臨港生態濕地公園的規劃場景。日前,這個集生態修復、污水處理、親水景觀于一體的公園已基本建成,將于今年夏季對外開放。屆時,該濕地系統每天將可凈化處理1.75萬噸污水,使港區污水“零排放”,滿足臨港生活區用水和景觀用水,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
臨港生態濕地公園總占地面積約63萬平方米,按照規劃,園區自北向南分為調節湖、潛流濕地湖、主題景觀湖這3大景區。根據各區域特有的蕩、灘、堤、圩、島等地形,園內分布有5個島嶼、特色小路與橋梁,以及蘆蕩飛雪、蜿蜒蒲香、水蕩沽田、柳影婆娑、水埠覽趣等10處景點。同時,公園還將栽種菖蒲、水生鳶尾、蘆葦等百余種用于修復水質、水體的陸生和水生植物,構建起濕地生態鏈。
“這里既強調濕地景觀,打造生態休閑場所,又突出濕地凈化水體的基本功能,向人們展示污水通過自然凈化由濁變清,變廢為寶的過程。”臨港生態濕地公園項目總負責人——天津華標園林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鐵明說,無論是公園的整體造型,還是建設初衷,都寓意著臨港的生態“蝶變”。
據有關部門測算,臨港生態濕地公園投用后,除了發揮園林綠地應有的生態功能外,還將有效吸收污水處理廠難于處理的污染物,每年可減少COD(化學需氧量)350噸、氨氮排放量116噸、總磷排放量159噸,將改善港區和近岸海域水體的水質,并起到保護和恢復海河入海口生態環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