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建設生態文明,繞不過一個名詞:“太湖”。太湖美不美,是江蘇美不美的標志。
2007年,太湖藍藻暴發,“水危機之痛”讓太湖流域痛徹心肺。從此,江蘇鐵腕治污、科學治太。今年4月10日,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員會會議傳出信息:江蘇實現了太湖治理國家總體方案確定的近期(2012年)目標。治太5年,江蘇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但重塑太湖之美,江蘇依然絲毫不能放松;而永續太湖之美,還有更長的前行之路。
重唱太湖美,必須通過“三大考驗”
4月中旬的無錫太湖之濱,萬頃湖水倒映著藍天白云,不時有白鷺劃過天際。湖中一叢叢水草,隨水流輕搖身姿。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秦伯強告訴記者,這種水草叫菹草,“太湖無錫流域開始長菹草,表明多年治太已見明顯成效。”
記者從省太湖辦得到這樣一組數據:經嚴格檢測,太湖綜合營養狀態指數下降5.8,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等3項國家考核指數分別下降17.8%、75.8%和37.6%,國家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逐年上升。這些數字,反映了太湖水質的“四個改善”:一是湖體富營養化程度改善,由中度改善為輕度;二是湖體水質改善,主要污染物濃度較2007年大幅下降;三是主要入湖河流水質改善,15條主要入湖河流基本消除劣Ⅴ類;四是藍藻暴發情況改善,藍藻平均暴發面積下降66%,藻密度下降26%。
5年治理,一路艱辛,更是史無前例。省太湖辦主任朱鐵軍說,我省專門成立治太專門機構,強化政府治污責任。省委、省政府領導每年直接帶隊明查暗訪十余次,“這種力度在其他領域罕見。”江蘇還專門修訂太湖條例,出臺嚴于國家標準的地方排放標準。
以安全飲水為例。我省對太湖水質和藍藻變化24小時監控,每日一報。水源地全面展開圍網養殖拆除,建設生態防護林,11座以太湖為水源的自來水廠,全部建成深度處理工程。可以說,從“水源地”到“水龍頭”,全面構筑起安全屏障。4月11日,記者在無錫中橋水廠看到,在常規處理基礎上,水廠在取水口增加了臭氧、生物曝氣預處理,在后端增加了超濾膜深度處理程序。無錫同時建成約40公里長的安全供水高速通道,全面實現區域聯網安全供水。
朱鐵軍坦言,重唱“太湖美”,必須通過“三大考驗”:一是持續改善水質的考驗,特別是總氮指標仍劣于Ⅴ類,成為影響太湖水質最大“短板”;二是進一步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的考驗,太湖流域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在原有基礎上大幅消減難度很大;三是治太面臨著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的考驗。
唱響太湖美,結構調整是根本路徑2007年的藍藻大范圍暴發,警示太湖流域重新審視曾經的經濟發展方式。
“太湖流域占國土面積的0.4%,GDP卻占到全國的12-14%;人口密度指標連續20年兩位數增長;單位面積的排污量居全省前列。”無錫市太湖辦主任顧崗表示,對于太湖而言,環境危機正在越來越嚴重地制約經濟發展,絕不能重蹈經濟片面增長導致生態破壞的覆轍。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博士生導師畢軍認為,治理太湖,必須從根源性問題入手,選擇城市的發展路徑。要想重新唱響“太湖美”,各級政府要認真算好經濟與環保兩本賬,既看GDP,也看COD。生態文明下的“新江南”,絕不能脫離“綠色路徑”。當兩者發生沖突之時,選擇后者應該成為自覺。而主動推進結構調整,是唱響太湖美的根本途徑。
在無錫,這幾年進行的是一場堪稱“壯士斷腕”的產業結構調整。“十一五”期間,無錫先后勸退和否決了1100多個“三高兩低”項目,今年僅宜興市就關停了80多家琉璃瓦生產廠。“藍藻危機”也使蘇州深刻意識到COD的意義,生態權重在經濟發展中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據統計,該市規模以上新興產業實現工業產值10758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近40%。
太湖治理本身也是一個轉型升級的機遇,可以以環境優勢再次贏得發展優勢。記者在采訪中看到,隨著治理的深入,環太湖周邊的先進制造業、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在快速發展。事實上,無錫已開始品嘗“生態紅利”的甜頭:太湖治理過程中,無錫物聯網、節能環保、生物醫藥、微電子等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營銷收入有望達到6000億元,與2009年相比基本實現倍增。
太湖流域作為全國經濟最發達地區之一,必然較早遇到生態環境問題。專家認為,由于該區域國土空間和環境容量十分有限,所以產業結構的調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緊迫。而率先解決好這些問題與矛盾,對其他地區的發展可以提供寶貴經驗。
永續太湖美,萬不可再欠環境新賬湖泊治理是一項世界性難題。從自然條件看,太湖是淺水湖泊和緩流水體,自然換水周期長達300天,生態系統的恢復也需要較長周期。
隨著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太湖水質這幾年明顯改善,但目前邊際效應已經顯現,水質改善速度開始放緩。太湖辦有關專家坦言,以國外類似的治理經驗,解決湖泊含磷過高、使湖水變清,需要耗時20-30年。徹底治好太湖,絕非一日之功。
太湖環境既要還舊賬,還決不能欠新賬,正是認識到恢復太湖良好生態的艱巨性,我省進行著艱苦而細致的努力。這一點,從記者在蘇南采訪接觸到的幾個實例中,可見一斑:
常州只擁有短短7.2公里的太湖岸線,為保證入湖水質,先后投入23億元,全面清理了與入湖河道相連的城鄉100多條河流。蘇州為構建環湖生態屏障,通過立法實施保護優質水稻、特色水產、高效園藝、生態林地“四個百萬畝”工程。無錫新區為防止太湖的面源污染,在大型農民集中居住區全面實行了垃圾分類處理。
盡管如此,還是讓人心有所憂。無錫市太湖辦主任顧崗說,隨著水環境變好,少數地方和部門思想上出現了一些變化,覺得太湖治理也不是那么難,出現了麻痹松懈現象。 省太湖辦在檢查中也發現一些問題,如少數污水處理廠不能穩定達標、在線監控設備運行不正常、部分企業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等。更令人擔心的是,一些企業和個別基層干部,覺得過于嚴苛的太湖環保治理門檻,已經影響了經濟發展和地方收入。記者在蘇錫常農村也聽到反映,一些村民希望把已經經過凈化的水塘,重新用來養殖。
重新唱響太湖美,是中央關注,是省情所需,更是百姓幸福祈求。太湖治理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堅定地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兩個率先”核心內涵,堅持不懈,久久為功,魚米之鄉才有可能真正永續太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