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淺的水,滿目的草本植物,杭州灣人工濕地在落日斜陽中,染上一層淡淡的紅暈;旁邊小樹林上空,盤旋著白鷺、黑背鷺等鳥兒,它們一個俯沖,準確無誤回到某個樹杈上的家,此處,現已成鳥類的天堂。
日前,記者來到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西側的杭州灣濕地,這里屬于典型的海岸濕地生態系統,總面積為43.5平方公里,區域內濕地類型豐富,包括沿海灘涂、離岸沙洲和塘內圍墾濕地,是西伯利亞、澳大利亞東亞候鳥遷徒路線中的重要驛站,更是世界瀕危物種黑嘴鷗和黑臉琵鷺的重要越冬地與遷徙停歇地之一,也是中國東部大陸海岸冬季水鳥最富集的地區之一。
“秋天的時候,侯鳥南遷,濕地的上空會出現整屏的鳥,非常壯觀,跟二戰片里的轟炸機似的,嘰嘰喳喳而過,”寧波杭州灣新區濕地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員向記者如此描述,他還補充說,濕地管理中心根據候鳥習性劃出近80%的已開發區域作為生態保育區,每年秋冬季節封閉時間長達4至5個月,這期間,為保護候鳥不對外開放。濕地在開放期間,每天控制接待量不超過2000人。
2005年,杭州灣濕地獲得了全球環境基金和世界銀行500萬美元的專項資助,用于打造國際候鳥濕地,保護候鳥南遷。
寧波杭州灣新區濕地管理中心主任岑柏峰介紹,2010年6月,濕地項目投資1.4億元、占地5000畝的一期正式對外開放。經過幾年的保護性開發,杭州灣濕地現吸引的鳥類已達220種,每年有上百種、幾十萬只候鳥途徑杭州灣國家濕地公園。據觀測,其中有13種鳥類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中國受威脅鳥類名錄的鳥類9種。
岑柏峰說,由濕地國際、全球環境中心組成的聯合專家協助下,杭州灣濕地建成中國獨有的水鳥高潮停歇地,為世界上遷徙最遠的鸻鷸類鳥棲息的濕地公園。每年的保育期間,濕地公園累計招引水鳥總數均超過5000只,種類超過40種。
而作為東亞海洋消減陸源污染示范基地,每天大約有4萬噸被上游城鎮污染的河水通過水泵從杭州灣濕地外圍河道抽到這里,“每年僅電費都要幾十萬元人民幣,”工作人員說,污水通過濕地內種植的香蒲、蘆葦、再力花以及藻類等濕地水生植物,并設置碎石壩減緩水流來凈化水質。
有檢測數據顯示,通過濕地內多種植物根部的吸附凈化,從該片工程濕地流出的水中,總氮和總磷的去除分別是32%和79%,水質凈化效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