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這樣應急
當白沙河因泥石流等受到污染時,可以關閉柏條河上來自白沙河的上水閘,而直接通過輸水暗渠引紫坪鋪下的岷江水使用
如果紫坪鋪水庫的來水也受到污染,則可關閉應急水源工程的白馬堰進水口,而使用儲存在磨兒潭水庫中的應急之水
踐行中國夢
成都第二水源開建之前,應急水源已建成蓄水。成都商報記者昨日獲悉,位于都江堰的成都市應急水源工程本月初已開閘蓄水,應急水源庫區水面已基本形成,這標志著成都應急水源工程基本建成,工程可保成都中心城區在緊急狀況下4天的供水。
修暗渠挖水庫 建成都應急水源
成都市應急水源工程位于都江堰市紫坪鋪鎮境內,項目主要由輸水暗渠工程、白馬堰進水口及退水口改造工程、磨兒潭水庫工程等共七個部分組成,項目總投資約6.7億元。其中,輸水暗渠工程已在2011年試通水,白馬堰進水口工程已在2012年6月建成。該應急水源的作用,主要是通過控制為成都中心城區供水的柏條河來水,從而實現成都城區應急狀況下的供水。
工程的大概思路是,在紫坪鋪水庫大壩下游的白馬堰取水口,通過輸水暗渠將岷江之水引至磨兒潭水庫和柏條河,以此避開白沙河———岷江水過紫坪鋪水庫后,是經白沙河流入柏條河。如此一來,當白沙河因泥石流等受到污染時,可以關閉柏條河上來自白沙河的上水閘,而直接通過輸水暗渠引紫坪鋪下的岷江水使用。同時,如果紫坪鋪水庫的來水也受到污染,則可關閉應急水源工程的白馬堰進水口,而使用儲存在磨兒潭水庫中的應急之水。
除應急供水外,由于磨兒潭水庫最大蓄水量達620萬立方米,工程建成后也增強了都江堰配水功能,提高防洪標準,有效保護都江堰水利工程,同時建設生態渠首,改善人居環境,具備應急供水、防洪和生態等綜合效益。
輸水管道5公里 避開白沙河
柏條河之水作為成都目前重要的飲用水源,是岷江之水從紫坪鋪水庫經白沙河,在魚嘴經內江(微博)流入柏條河形成。而應急水源的輸水暗渠是在紫坪鋪下端取水,通過暗渠起點蘇修閘,穿越外江、沙溝河和黑石河,通過飛沙堰、寶瓶口后,出水口接到蒲柏橋,進入柏條河。由此,應急水源和日常水源互不交叉。應急水源通常情況不使用,有需要時才啟用。
應急水源為何建設深埋地下的輸水暗渠?據都江堰志記載,為了保證都江堰內江斷流、歲修時成都的用水,當時的省經委曾批準撥款300萬元修建了工業引水渠,即暗渠。工程于1963年2月開工,1964年6月完工。當時的暗渠總長1580米,設計水流量為每秒50立方米,承擔著每天向成都供水400多萬立方米的重任。此次成都應急水源工程修建的輸水暗渠,是打通原有的輸水暗渠,并擴建1.9公里地下暗渠、2.06公里地上明渠。這樣,總長5公里左右的輸水管道,成為成都應急水源的供水通道。
水庫建成蓄水 夠主城區用4天
成都商報記者獲悉,本月初建成蓄水的成都應急水源工程水庫位于都江堰市紫坪鋪鎮都江村、黎明村,庫區占地約1027畝,總投資約為6.7億元,最大蓄水量620萬立方米,可保證成都主城區4天的用水需求。
成都市水務局的消息稱,本月2日,成都市應急水源工程進水閘閘門啟動,岷江河水通過進水口注入應急水源庫區,標志著為中心城區供水的應急水源工程基本建成。截至6月3日12時,庫區水面已基本形成,蓄水位達736米高程。下一步將逐步增加蓄水位至740米高程,確保隨時向中心城區提供應急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