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來到烏魯木齊市主要水源地之一——烏拉泊水庫,雖然當天市區氣溫高達32℃,但在距離庫區100余米處,就可感覺到迎面吹來的微風中帶著清新、潮濕的氣息。水庫大壩旁柏油路一側綠樹成蔭,鳥鳴聲此起彼伏。烏市通過“生態水源”建設,使烏拉泊水庫植被和水體環境得到改善。每年12月至次年4月,都有許多候鳥來到庫區越冬。
據介紹,烏魯木齊有16個水源地保護區,其中烏拉泊水源地每天向烏市提供用水量達40余萬立方米,占全市居民生活用水量的50%左右。近年來,烏魯木齊市高度重視烏拉泊水源地環境整治,環保部門推行禁批、限批政策,累計否決水源地保護區內違法建設項目10余項;強制關閉12家無證碎石場及十家采砂許可手續期滿的砂場。今年又投資9億元,實施農業生態建設工程、農牧民搬遷工程、圍欄建設工程等10項工程,保護烏拉泊水源地。目前,各項工程已全面啟動。
烏拉泊水庫周邊綜合治理工程項目部副主任戈兆明告訴記者,烏拉泊水庫曾因庫底淤積泥沙,庫容減小,影響正常發揮防洪、灌溉和供水等功能。2009年,烏魯木齊啟動烏拉泊水源地保護區搬遷、清理、生態恢復等工程,主要是聘請專業人員用清淤船把水庫底部淤泥挖出來,攤在戈壁灘上自然曬干,然后在上面種植樹木形成天然防護林,抵御沙塵暴侵襲。目前已完成新造綠地面積910畝。通過“清魚、清淤”, 不僅增大了水庫蓄水量,也使水質得到了很好保護。同時,實施壩后綠化工程,新增綠化面積1700余畝,陸地植被綜合覆蓋率達到70%。
屈樹江一家人是專門在水庫從事清魚工作的,屈樹江告訴記者,他們一家人在這里工作已經有3年時間了。每年清魚季節在5月至10月,三年前每天清魚量達到200—300公斤,現在每天只有100公斤左右。
正在水庫邊放牧的烏魯木齊市天山區烏拉泊村哈薩克族村民巴哈提對記者說:“家里共養了7頭牛、40多只羊,這些牛羊平日里的飼料主要是烏拉泊水庫附近的草場植被。”
近年來,烏市持續推進“生態水源”建設,對城市環境保護和改善的效果日益顯現。烏拉泊水源地空氣濕度加大,水面碧波蕩漾,綠樹、水鳥與藍天、碧水相映成趣,構成了庫區的迷人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