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西江,蜿蜒流過城市、村莊和山林。
“西江水質趨好。”桂平航運樞紐設備維護處主任陸志呈欣喜地告訴記者,“敏感的閘門就是‘晴雨表’,我們維護的閘門腐蝕維修周期已從原來的8年延長到10-12年。”
自治區政協4月開展專題調研,也得出報告:近年來,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年度水質狀況總體均為“優”,水質達標率保持100%,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整體處于良好水平。
生態優先 產業環保可雙贏沿江坡地盛產木薯,催生了淀粉加工業,如果沒有污水處理設備,無疑會污染周邊水源。
打造西江黃金水道的機遇一來,廣東企業家程克搶先“安家”桂平,采用先進生產工藝和環境治理綜合利用技術,將廢水、廢氣、廢渣全部利用,開發出14種木薯生物化工產品,公司萬元產值綜合能耗僅為0.49噸標煤,實現了產業與環保雙贏。
隨著西江基礎設施升級,越來越多的廣東企業家搶灘沿江,引領低碳發展,推動工業轉型升級。據統計,僅今年1-4月,廣西與廣東新簽合作項目451個,合同總投資494.68億元,占全區投資總額的41.57%。
西江產業與環保,如魚與熊掌二者兼得,得益于廣西的“生態優先,持續發展”戰略。為打造好西江黃金水道,自治區政府先后出臺實施《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廣西西江經濟帶發展總體規劃》、《廣西西江黃金水道建設規劃》等方案,將“生態優先,持續發展”作為第一原則,嚴格各類開發建設項目的環境準入。
同屬上游的老工業基地柳州,先后出臺實施了20多項政策性節能減排文件和方案,對近3000家工業企業進行排查整治,并投入巨資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和沿江截污工程,不但摘掉了“酸雨之都”的帽子,還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目前,西江流域所有市縣都建成了污水處理廠和無害化垃圾處理廠,并對重點行業、企業環境安全隱患開展排查整治。
“差別考核” 不考產值考生態西江經濟帶需要工業,但工業必須服從生態。為此,從2009年起,廣西將西江流域內的26個縣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財政轉移支付范圍,建立重點生態功能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評估考核機制,實行生態環境保護績效與財政轉移支付掛鉤制度,保護西江水源和沿江的“綠肺”。
為保護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地,來賓市率先對金秀瑤族自治縣實行“差別考核”,用生態環境保護、旅游產業發展、城鎮化建設作為指標,代替GDP、財政收入和工業化建設,讓森林變成“綠色銀行”。如今,來賓市又將石漠化嚴重的忻城和煤炭資源枯竭面臨轉型的合山市列入“差別考核”范圍。
沿江各市也紛紛探索多種途徑植樹造林。環江、蒼梧、隆林、田林和凌云等,積極引進國際先進的碳匯機制,通過“賣空氣”籌集資金,發展碳匯林業,讓億畝嚴重退化的荒山禿嶺披上了綠裝。
“十一五”以來,西江流域共區劃界定自治區級以上生態公益林總面積511.4萬公頃,占全區生態公益林總面積的93.88%;石漠化面積比2005年減少45.3萬公頃,占全國同期石漠化減少面積的49%;流域內建成自然保護區70個,面積約126.18萬公頃;流域森林面積達1352.7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2.42%,流域生態環境保持良好。
生態西江 望上升國家戰略打造綠色西江,廣西正在努力,但僅靠廣西,力量明顯不夠。
西江流域屬多山丘陵地區,地形復雜,土層淺薄且易被侵蝕,特別是巖溶山區森林生態系統敏感而脆弱、遭破壞后恢復極為困難,降水分布不均造成自然災害頻發。仍存在著局部地區生態環境破壞較嚴重、經濟發展方式總體仍較粗放、管理體制機制不健全且投入不足等問題。
為此,自治區政協專題調研組認為,要爭取西江經濟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統籌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
英雄所見略同。廣東省社科院珠江區域經濟研究中心的專家也表示,西江經濟帶涉及流域共同治理的問題,主要部分是在廣東和廣西,由兩廣共同規劃,有利于兩者之間的經濟布局和產業互補。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專家也建議,當務之急是推動廣西西江經濟帶和珠三角以及上游云貴地區的流域整合起來,爭取把它上升為國家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