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委副書記、市長黃興國到引灤入津工程沿線和于橋水庫地區調研。黃興國強調,引灤入津工程是一項造福天津百姓的偉大民心工程。保護引灤水源,是義不容辭的重大責任。要以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懷著對老區、庫區、山區群眾的深厚感情,加強引灤水源保護,加快調整種植結構,造福庫區一方百姓,實現引灤水質明顯提升,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黃興國和副市長尹海林、王宏江,市政府秘書長孫文魁等先后察看了引灤入津明渠鮑丘河段和薊縣于橋水庫六百戶村河道、果河橋河道、白莊子濕地等,詳細了解了引灤水源保護等情況。黃興國還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了薊縣和市水務局負責同志的情況匯報。
黃興國指出,引灤入津工程飽含著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上游人民的無私奉獻和全市人民的勤勞智慧。工程自1983年竣工以來,累計為天津供水225億立方米,不僅結束了天津人民喝苦咸水的歷史,也為天津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是一項偉大的民心工程。于橋水庫作為引灤入津的樞紐工程,是全市重要的水源地,是天津百姓的“大水缸”。飲水思源,必須為老區、庫區、山區百姓著想,為全市飲水安全著想,采取更加堅決有力的措施,切實加大水源保護力度,提高引灤水質,提升當地百姓生活水平。
黃興國強調,要加快薊縣新城建設,認真組織實施庫區搬遷,進一步改善庫區移民的生產生活條件。要加快庫區種植結構調整,建設一批文明生態村。積極轉變農業發展理念,加大植樹造林力度,集中發展綠色農業、休閑農業和生態循環農業。提升文明生態村建設水平,實現道路硬化、垃圾污水處理無害化和村莊的綠化美化清潔。要支持畜禽養殖生態技術改造,最大限度發揮污水處理設施效益,實現“無污染、零排放”。要對重點保護區域實行封閉管理,因地制宜,分步實施林草濕地工程,增強庫水自凈功能。要在封閉區域建立“以糧定補”生態補償機制,完善補償政策,保障庫區群眾利益,為實施生態建設提供保障。
黃興國要求,全市各有關地區和部門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明確責任分工,制訂工作方案,認真組織實施。要加快水源保護管理網絡建設,及時掌握引灤水質變化動態,提高監測頻率,增加監測項目,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切實把引灤水質保護各項措施落到實處。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參與水源保護的良好氛圍。要完善與上游省市溝通聯絡機制,加強引灤沿線區域合作,對重點問題進行聯防聯控,讓天津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