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合肥成為全國唯一獨擁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省會城市。治理巢湖,擺在了合肥面前。
污染在湖里,根源卻在岸上,將入湖河流水質的治理作為治理巢湖新的突破口,實行“河長制”,河長由縣區一把手擔任,并對結果進行考核公布。
總結過去幾十年治理的經驗,合肥“狠”下心大手筆投入,讓治理和發展“齊頭并進”。
城市發展中,常為人們所詬病的便是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相悖,不能兼顧,但在合肥新的發展戰略中,合肥市有關領導如此形容巢湖與合肥的發展:湖污則城黯,湖清則城美。2013年6月16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聚焦合肥治理巢湖污染的創新舉動以及合肥目前正在進行治理污染、恢復生態環境的嘗新與探索。
A 河長“走河”壓力大
2013年3月起,包河區區委書記胡啟生多了一個職位:十五里河一級“河長”。
走馬上任之前,先交3000元保證金,專門用來“保證”水質,考核水質不達標沒收保證金,考核達標則有獎勵。
跟十五里河一樣,合肥多條河流都有了“河長”,一場借鑒太湖治理的河長制行動正式拉開帷幕。
擔任河長后,胡啟生增加了一項工作:走河,沿著河流查看污染源。
包河區區長耿延強則擔任南淝河一級“河長”,一級河長下面,還有二級河長、三級河長以及段長等。
跟胡啟生一樣,今年合肥走馬上任的“河長”不少,合肥多條入湖河流流經的縣區均有了河長乃至段長。
擔任“河長”職務后,河流水質一月一通報、一月一排名,讓肥西縣縣長胡明文覺得“河長”雖小,壓力卻很大。
如今流入巢湖的十幾條主要河流,就有十幾個“河長”天天盯著它。
B 巢湖治理過程復雜
河長制的實施,讓巢湖邊上的縣區、鄉鎮一把手都倍感壓力。河長制的實施,是“逼”出來的,合肥市環保局一位長期負責水環境治理的負責人告訴記者。
“巢湖生態環境治理決不能等靠要。10年到20年之后,即便等來了中央和國家的資金支持,我們將要投入的成本至少要翻一番。”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吳存榮曾明確表示,目前尚無成功辦法可以復制,只能靠自己主動探索新路,但是決不能等靠要,巢湖治污要主動作為,要盡量趕早。
此前根據環保部門公布的《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將巢湖污染的成因歸結為以下四點: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尚未實現根本性轉變、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于社會經濟發展、水生態系統日漸退化以及環境監管能力不足。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治理巢湖幾十年得出三個結論,一是僅靠環保部門遠遠不夠;二是光治理巢湖是不行的,得先治理入湖河流;三是投入不足。
“而治污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合肥市環保局副調研員仰禮信直言。
C 柘皋河水質從四類變三類
合肥的每條河流在合肥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副站長李菁心中,就是一串污染指標組合。今年6月份,他對記者感嘆,從3月到6月份的考核中,12個斷面有8個達標,4個未達標,與去年相比進步也是前所未有的。
李菁拿來對比的是另一份成績單,2012年,合肥市納入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考核的斷面共有12個,但僅有兩個斷面超過了50分,個別斷面甚至拿到了0分,即意味著全年每月考核均不過關。李菁直言,這份成績單中,“河長制”的實施功不可沒,效果非常明顯。其實,“河長制”并非首次在合肥出現,早在2009年,合肥市環保局就曾提出“河長制”和“一河一策”,而當時的“河長”則是由各縣區環保部門一把手或相關負責人擔任。
“有時僅靠環保一個部門的力量是不夠的”,李菁坦言,2013年,“河長制”從環保系統內部的做法成為全市的做法,也讓這一“沉寂”了4年的制度創新真正發揮威力。
“原來河流兩岸垃圾堆積成山,污染物直接滲漏到河流。”站在柘皋河入湖處附近,巢湖市環保局工會工委主任趙新昌說,實施河長制后,先后投入100多萬清理河道兩邊垃圾,種植恢復植被,取消河面上的養殖、迷魂陣,堵塞河道兩邊的排污口,下游建立濕地凈化水質等。
途經4個鄉鎮街道的柘皋河有了4個段(河段)長和1個河長,共同為柘皋河水質負責。
最近巢湖市環保局對柘皋河水質進行監測,“結果是三類水”,趙新昌說,2012年還是四類水。
現如今,合肥市環保局正在考慮入湖河流上建立安裝24小時水質自動監測站,隨時掌控水質變化,并可能像PM2.5一樣將其公之于眾,這無疑會成為“監督”河長的另一“利器”。
D 巢湖治理史上最大規模項目開工
要攻克巢湖治理這一難題,首要的便是大筆資金投入,安徽省環科所水所一位長期水質治理的負責人告訴記者。
早在2008年,國家審計署成都特派辦曾到巢湖流域進行了半年多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專項審計,審計報告分析了巢湖治污存在的三個主要問題。排在第一的就是資金投入不足。與太湖、滇池的資金投入相比,太湖計劃投資是巢湖的4.5倍,滇池是巢湖計劃投入的1.6倍。
2012年11月3日,作為打造“大湖名城”的頂層項目,總投資502.5億元的113個環巢湖生態示范區建設項目集中開工,動工項目數量之多、資金之巨、范圍之廣在巢湖治理史上均屬首次。
另一方面,引江濟淮項目則被認為是改善巢湖水質的另一利器,合肥市環保局一位長期負責生態環境治理的人士告訴記者,“活”水是巢湖水質改善的另一條出路。
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安徽省代表團提出關于加快推進引江濟淮工程的建議。“引江濟淮(巢)簡單地說就是將我省境內的長江、巢湖、淮河溝通起來,讓長江的水流入巢湖、淮河,旨在解決我省沿淮及淮北地區水資源緊缺矛盾,同時也能緩解巢湖、淮河重點水域污染。”省水利廳廳長紀冰說。
理論上講,引江濟巢一年可引8億立方米江水入巢湖,兩三年即可將巢湖水換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