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雨連襲濱州,東城區的黃河三路、黃河四路段以及部分小區都出現了嚴重的積水,城市排水問題成為市民熱議的話題。積水原因在哪?又該如何治水?
積水成因:排水系統老化
濱州市市政工程管理處副主任李守華說,出現積水的成因是降雨量超過排水系統的排放能力。老城區之所以積水比較嚴重,是因為管道建成時間較早,設計標準低,老化嚴重,造成排水能力弱。常年累計,生活垃圾堆積在管道內,以及樹木的根系也阻塞了雨水的流通。
除此之外,黃河三路、黃河四路地勢較低,南面的黃河二路、北面的黃河五路匯集雨水都會流向此處,加劇積水問題。
道路積水治理:雨污分離,增大管道口徑
李守華認為,對于濱州這樣的平原城市,治理下水管道方法也很多。管道改造時,實行雨污分流,如果雨污水同管道排放的話,一到雨天(尤其是下大雨的時候),這種“同流合污”的水就會將大量的污水排入城市河道,讓河水變“臭水”。 雨污分流,既能加快排水速度,也能增加河流的清潔度,控制了污水亂排。增大排水管道的的口徑,也能增加排訊能力。
此外,李守華提出在適當的范圍之內,可以提升路面的高度,減輕積水存在的可能性。增設強排泵站,在大雨時可以強排積水。疏浚治理泄洪大通道并提高泄洪標準,也能增加防汛能力。雨水經管道流入的河流從西往東有西沙河、秦皇河、新立河、張肖堂干渠、濱南支溝、秦臺河、東環河等。
當然,對于老城區地下管道的改造,也需要根據財力狀況,分批逐步對易積水主次干道進行改造,整修改造中不會抬高路面,只有特別低洼的區域才會考慮抬高路面,剛剛完工的黃河五路就是這樣。老城區的改造還面臨一些問題,主要是資金問題,還有地下管線密級,沿線單位多,交通量大,機械作業難展開等問題。
小區積水治理:抬高地勢,建設強排設施
對于積水嚴重的小區和單位,李守華也提出了解決辦法。在小區修建時,應抬高地勢,定期對排水系統清淤治理,管道安置時提高設計標準,建設強排設施,挖池加泵,避免出現積水無法排出。容易積水的小區,應未雨綢繆,也可以請專家進行規劃指導,不能一味等著政府解決。
市政治理:24小時值班防汛排水應對大雨
談到市政工作人員平時的工作,李守華說,汛前主要是疏浚清淤排水系統,維修保養防汛排水設施,做好防汛人員、物資準備。降雨發生后,會根據雨情、水情開啟強排設備,防汛搶險分隊按分片包干區域巡查、清障。只有中到大雨的時候,才會派人防汛,并實行24小時值班制,確保及時掌握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