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濠涌是廣州僅存的舊城護城河,一直被認為是廣州河涌治理的標桿。而根據廣州市環保局公布的檢測結果,東濠涌的水質僅為劣Ⅴ類。“標桿”都沒有達到及格線,其它河涌狀況也不樂觀。
部分已治理河涌反彈嚴重,水質不穩定
近日,記者來到廣州市城區東濠涌的親水平臺,河里的水花還算清澈,與過去烏黑發臭的情形相比,河水已經有所改善,但空氣中仍然彌漫著一股咸腥味。
東濠涌從廣州北部麓湖發源,穿過老城區注入珠江,整治前這里幾乎就成了老百姓的排污溝。2010年亞運會前廣州市投入10.38億元對該河涌中下游進行整治。
作為“治污標桿”的東濠涌為何在此次檢測中水質僅為劣Ⅴ類?廣州市環保局新聞發言人、副局長謝明說,主要是因為氨氮指標為2.16毫克/升,超出Ⅴ類水標準2.0毫克/升0.08倍,其余8個監測項目全部符合或優于水環境功能區(地表水Ⅴ類標準)要求。
廣州市水務局內部人士表示,廣州河涌水質總體趨向好轉。廣州亞運會前治理完的河涌達到81條,當時的標準是不黑不臭,水質透明。他也承認,最近兩三年,河涌水質并不穩定,豐水期好、枯水期差,晴天時不錯,下雨天又黑又臭,有些河涌的確反彈嚴重。
在水網密集的珠江三角洲,如果把珠江看作是主動脈,那么廣州的231條河涌及其連帶的支涌就是血管及毛細血管。由于河涌治理難度大,一度有人提出,干脆把河涌加蓋變成暗涌,不但省錢省事,還可在河涌上修建停車場。但因為這個方案可能對整個珠江水系造成毀滅性破壞,遭到了人們的強烈反對。不過,想要把河涌徹底治理好,難度確實很大。
分段截污整治效果打折;“治理一條河涌要拆一個村”
380億元的投入為何僅讓河涌從以前的黑水臭水“提升”到劣Ⅴ類水?
面對公眾質疑,參加東濠涌整治的工程設計人員回應說,河涌上游已被覆蓋成為暗渠,所以整治方案是將上游來水整體截污。下游河道整治后,來水靠水泵從珠江里抽水上來并經凈化處理后形成循環,僅此一項每年電費就花費五六百萬元。晴天時東濠涌的水質優于珠江水,雨天時則會受到雨水和溢流污染。而東濠涌的徹底改善,還有待于上游整治。
記者翻閱廣州河涌治理資料發現,廣州中心城區的231條河涌有198條需要截污和治理,其中143條已開始治理,而絕大多數都是下游截污、上游沒截,主涌截了、支涌沒截。而且,沒截污的都是房屋密集區,改造與拆遷難度巨大。
據了解,亞運會之前,廣州市計劃投入145億元建設污水管網治理河涌,實現“雨污分流”,但老城區和城中村根本沒有污水管網鋪設的地方,所涉及的征地拆遷又是難上加難,最后只完成40億元工程量。
對此,廣州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說,亞運會之前,“能夠做的都做了,做不了的都是硬骨頭”。按照方案,“治理一條河涌要拆一個城中村”,整治水污染就要將廣州老城新城翻個遍。大拆大遷地治理河涌,一方面政府財力不允許,另一方面征地拆遷也不是想拆到哪就能拆到哪的。
揭蓋復涌——8億工程預算遇到10億拆遷成本
以東濠涌治理為例,已經做好的東濠涌南段工程,綜合整治總長度為3744米,涉及拆遷戶數1153戶,拆遷面積5.5萬平方米,拆遷費用約6.8億。
東濠涌二期工程的最初方案是對已經加蓋的2.62公里暗涌部分進行“揭蓋復涌”,也就是把以前覆蓋在河涌上面的蓋子去掉,恢復河涌的本來面貌。
采用這樣的方案,主要是考慮到河涌加蓋變暗渠后,污染物直接排到珠江,污染問題仍然沒有解決。而揭蓋復涌后,河涌清淤復綠,不僅避免破壞珠江水系,還有望恢復嶺南水鄉獨有的美景。
這個方案的實施難度很大,涉及拆遷的有415戶40759平方米,按現在24900元/平方米的價格算,僅拆遷補償一項就高達10億元。而該工程的整體預算也僅為8.35億,拆遷補償費用預算只有4.75億元。
這樣高昂的成本讓廣州市不得不做出調整:暗涌不再揭蓋復涌了,由此拆遷面積縮減至12戶800平方米。
即使按原方案征地拆遷,東濠涌的治理也沒有到頭。東濠涌上游還有一條支涌孖魚崗涌,如果實施揭蓋復涌,按年初的補償標準,3公里多一點的支涌治理總預算高達16.3億,其中絕大部分也將用在房屋征收拆遷上。
記者調查發現,流經廣州市區的每一條河涌都帶著若干支涌,如石井河支涌多達65條。如果每一條支涌都要揭蓋復涌,難度之大不在于工程和技術,更在于舊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在于征地拆遷。
“深隧水庫”方案仍需投入,效果尚待檢驗
地面上拆遷不了、淺層污水管網建設有困難,廣州河涌治理如何突破困境?廣州市水務局相關人士透露,廣州正在積極籌劃建設深層隧道排水系統,寄希望于開發地下空間,解決河涌污染問題。
按照設想,廣州將沿珠江河道開鑿一條長達30公里的主隧道及6條總長60公里的支隧道,新建一座污水處理廠,另銜接大沙地、獵德和大坦沙三個污水處理廠,配以淺層渠箱等設施,形成廣州地下“條型水庫”。旱季和小雨時,深隧作為部分污水輸送通道;中等雨量時,深隧發揮調蓄治污功能;大暴雨時,深隧系統發揮防洪排澇功能。
中國工程院院士、水資源專家王浩認為,老城區房屋密集、拆遷問題突出,地下空間已經被各種管線占領,再鋪設另外一套管道的可能性很小,從這方面講,深層隧道排水系統更符合實際。
不過,深隧工程總投入也高達250億元。廣州市水務局相關人士表示,由于避免了大拆大遷,深隧工程比建設淺層污水管網造價低。比如,在東濠涌流域實施雨污分流,需要投資16.13億元,而建設深層隧道,投資將降至7億元左右。
目前廣州第一條深隧試點就定在東濠涌。這條深層截污隧道北起孖魚崗涌,南至珠江,長約1.8公里,設計直徑為6米(內徑5米),規劃深度為30—35米,主要收集該區域8平方公里流域的合流污水。
深層隧道能否終結廣州河涌治理的煩惱,效果還有待檢驗。
在采訪過程中,有多位專家向記者表示,城市河涌污染是多年累積的結果,想要讓已經變成排污渠的河涌重現綠色,恐怕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也不是僅靠巨額投入就能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