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開展海水淡化熱法領域熱材料的研究與應用推廣,促進海水淡化市場熱法工藝朝著節能、環保方向可持續發展,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聯合國際銅業協會近日在天津舉辦“蒸餾海水淡化用傳熱材料技術研討會”,二十余家相關企業以及高校、研究院所等單位參會。
會議圍繞傳熱材料在海水淡化產業中的技術研發、應用轉化、市場推廣等方面進行交流與研討,加強產學研用結合,降低海水淡化成本,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據介紹,低溫多效蒸餾海水淡化是海水淡化中的一項主流工藝,在我國淡水市場中占有重要份額。傳熱材料在蒸餾海水淡化裝置中的材料用量最大,所占的投資比例最高,同時也直接決定裝置的主要經濟性能指標。因此,選擇耐海水腐蝕、提高傳熱效率的材料可以大大降低海水淡化成本。
據了解,我國是淡水資源缺乏的國家,人均水資源擁有量低,且時空分布不均,特別是京津唐地區缺水嚴重。有關專家認為,熱法海水淡化成為解決環渤海地區地下水污染主要途徑。
據介紹,海水淡化是一項水資源增量技術,是水資源的重要補充和戰略儲備。發展海水淡化產業,對緩解我國沿海缺水地區和海島水資源短缺,促進中西部地區苦咸水和微咸水淡化利用,優化用水結構,保障水資源持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發展方式轉變。
日前,環保部、國土資源部、水利部和住建部等聯合出臺《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到2015年,初步建立華北平原地下水質量和污染源監測網,基本掌握地下水污染狀況,加強華北平原地下水重點污染源和重點區域地下水污染防治。
市場分析認為,《方案》的出臺有利于全國范圍內特別是華北地區地下水污染防治進程的加速推進,這意味著《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中提出的“未來10年將投346.6億元用于地下水治污”的市場利好將加速釋放,而包括地下水質監測、工業廢水處理等多個細分領域有望分享盛宴。
2011年10月,環保部、國土資源部與水利部聯合發布《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規劃》提出的目標為,未來10年我國將安排6類項目、總投資共計346.6億元用于地下水污染防治。
上述《規劃》發布以來,業界普遍期待出臺一系列細化落實措施,切實推動地下水污染治理市場的全面打開。此次《方案》的發布,被普遍認為是推動地下水治理市場啟動的重要舉措之一。
綜合《規劃》和《方案》中擬定的目標和任務,業內人士認為,當前地下水污染治理的可行路線圖為:以調查評估結果為依據,落實管網建設,加強對工業污水、危險廢棄物和垃圾填埋廠的監管,在控制污染物排放的前提下,通過試點項目開展地下水污染修復工作,最終實現地下水環境的全面監管和治理。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垃圾滲濾液成為地下水污染新源頭。城市生活垃圾大量被填埋于城市周圍,隨著日曬雨淋及地表徑流的沖洗,垃圾滲濾液會慢慢滲入地下蓄水層。不少分析認為,隨著地下水污染防治力度的加大,也將帶動垃圾滲濾液的收集和處理力度。初步估算,垃圾滲濾液處理市場已啟動需求為90億元,待啟動需求為50億元。
目前,海水淡化技術主要有兩個方向,即熱法和膜法。熱法主要包括低溫多效(MED)、多級閃蒸(MSF)和壓汽蒸餾淡化工藝。膜法包括反滲透(RO)和電滲析(ED)淡化工藝。
低溫多效蒸餾是指海水的最高蒸發溫度不超過70℃的海水淡化工藝,它的特征是將一系列的水平管并列起來,并被分為若干效組,用一定量的蒸汽通過多次的蒸發和冷凝從而得到多倍于加熱蒸汽量的淡化過程。
據介紹,在北方寒冷地區,膜法并不合適用,應采用熱法技術,并大力推廣。低溫多效海水淡化工藝的主要優點是操作溫度低,可充分利用電廠和化工廠的低溫廢熱,50~70℃的低品位蒸汽均可作為理想的熱源,可大大減輕抽取背壓蒸汽對電廠發電的影響,也減緩了設備的腐蝕和結垢;30℃左右的溫差即可配置5效以上的傳熱效數,從而達到10左右的造水比,電能消耗小,只有0.9~1.2 kW.h/m3左右;操作彈性大,可以在40—110%運行。
有關專家認為,城市海水淡化設施及運營應享受國家對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設的優惠政策,對海水淡化水價給予適當補貼,免征海水淡化企業產品的增值稅和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重點要解決多頭管水的矛盾,目前水利部、發改委、工信部、國家海洋局都頒布了一些鼓勵政策,發展海水淡化事業,但如何從多頭引導變成統一領導,并能實實在在落實水價補貼優惠政策,解決海水淡化廠出廠的水與市政管網并網的矛盾,為海水淡化水找到應有的市場,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建議政府應該采取“政府引導、市場培育”,逐步向“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過渡的發展模式,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海水開發利用投入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