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人頭高的玉米地一望無際的合圍在密云水庫西北角,農業、化肥包裝盒隨處可見,劇毒“百草枯”散落其間,遠處還有一堆獸用醫療垃圾。
除了農業污染,水庫上游的白河峽谷一線,京都第一瀑、黑龍潭等著名景點及難以計數村莊、農家樂順流排列,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不間斷地匯入河中。在北京南部地區,部分百米之內的水井已渾濁不堪。
本報記者調查發現,在基本擺脫了大型工業的點源污染后,地表水源潮白河及密云水庫正一步步身陷農田、農村和旅游業直排的層層包圍,密云水庫已呈中度富營養化,并有可能加劇。
北京市近3000萬居民每喝的三杯水中,一杯來自地表,經潮河、白河交匯于密云水庫;兩杯來自地下,供水井近3萬眼。
由于地表水源地面積廣大,污染零星而分散,并且與農村民生息息相關,監控治理難免顧此失彼;地下水的監測、評價材料殘缺不全,水利、環保、國土等部門條線分割明顯,一旦遭受污染,治理技術、時間及費用超乎想象,幾近束手無策。
北京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形勢嚴峻。
農業、度假村污染圍困水庫
水源地附近的農村非點源污染更加難以控制。
密云水庫,承載著2000多萬北京居民近三分之一的飲用水源,在基本擺脫了工業點污染源后,目前卻逐漸陷入農業直排的層層包圍之中。
不論從哪個方向抵達密云水庫,都必須穿越大片茂密的農田,為爭取寶貴的種植資源,農民將玉米一直推到了岸邊。
在密云水庫西北角,記者看到,玉米地的邊緣距離水庫僅有十幾米遠,而這短短的十幾米間隔還是因為庫邊坡度不適宜種植,水庫與農田并沒有明顯的過渡地段。
在農田中記者發現了大量農藥、化肥的包裝。
農民顯然知道其強烈藥效,一位在田間耕作的農民告訴本報記者:“百草枯用水稀釋后,應噴灑在地面上,千萬不能直接用在玉米上,否則作物就死了。”該農民指著不遠處一小片枯黃的玉米,“那些都是不小心沾到了藥物。”在距離水庫更遠處,記者還發現了隨意傾倒的獸用醫療垃圾的現象。
達爾問自然求知社專業的儀器檢測表明,密云水庫上游地區的水質好于庫水,檢測結果顯示,潮河上游入庫河流可達到二類水中的偏上水平,甚至個別河段達到了一類水,但密云水庫的水質則處于二類水的偏下水平,COD、總磷等數值明顯高于上游。
《2012年北京市環境狀況公報》的數據顯示,密云水庫總體達到二類水體,適于作為飲用水水源,但已呈中度富營養化。
“水體富營養化與農藥化肥有直接關系。”達爾問自然求知社負責人赫曉霞博士告訴本報記者:“缺少隔離帶致使農藥化肥很容易通過雨水和土地滲入水庫。”
造成密云水庫中度富營養化的因素不僅僅是農藥化肥,為密云水庫供水的另一條河流白河沿線遍布旅游景點。
由于水量較潮河更加充足且岸邊多峽谷不適宜種植農作物,密云水庫上游的白河旅游業發展迅猛,其沿岸分布有白河峽谷、京都第一瀑、黑龍潭等著名景點以及難以計數的農家樂。
記者調查發現,每一個村子或農家樂均有一條細細的污水流,將旅游、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白河中,而且每一個村子旁都存在大小不一的垃圾堆,在某水文站“禁止漂流”的警示牌旁,數十條漂流筏排列河中。
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員宋獻方告訴本報記者:“目前,水源地附近的農村非點源污染日益嚴重,比工業點源污染更加難以控制,一旦遇到暴雨,平時堆放的廢棄物會進入河道,造成水源地次生污染。”
記者發現,近年來大型度假村或部分機關的培訓中心、療養基地呈快速增長趨勢,懷柔區雁棲湖附近的北臺上水庫岸邊已建成多家培訓基地,財政部某培訓賓館正在建設中,北臺上水庫周邊呈現一片繁忙的施工景象,該水庫是北京市飲用水取水口之一。
地下水質量疑點重重
“鉛等重金屬在北京的監測點中空缺,36項指標中有11項空缺。”
北京市居民喝的每三杯水中,有兩杯來自地下,而北京地下水水質更令人擔憂。
2013年5月北京市水務局發布《北京市第一次水務普查公報》顯示,北京共有地下水取水井84748口,地下水水源地83處。
與“看得到、易監測”的地表水源相反,雖然國土資源部曾經做過數次普查,但北京市地下水源的質量目前仍是一幅模糊的圖景,并且疑點重重。
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繪制的《中國地下水污染狀況圖》,只是粗略地反映了幾大區域的地下水水質狀況,在涉及到北京市的華北平原地區,描述為“地下水不僅污染普遍且仍呈加重趨勢”。
國土資源部2005年結束的全國195個城市地下水水質檢測結果表明,97%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40%的城市地下水污染趨勢加重。但國土資源部沒有公布具體數據,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表示:“出于種種原因,調查數據不能披露。”
2013年5月,國土資源部、環保部等四部門聯合發布的《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披露,北京市南部郊區地下水有機物污染嚴重。
中國環境科學院研究員趙章元曾獲得了“全國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項目”的檢測數據,他給出的結論是“缺漏項過多,前后矛盾,不具說服力。”
趙章元告訴本報記者:“鉛等重金屬在北京的監測點中空缺,36項指標中有11項空缺。”宋獻方稱,“據我了解,那份檢測報告中多數只監測了一個時點的一次數據,不能說明問題。”
趙章元表示,此次檢測以無機物為主,而目前地下水的重要污染源如苯、芳香烴、石油烴類都沒有監測。
這份檢測報告的結論是,全國200個城市的地下水水質監測結果,較差和極差的水質監測點比例為55%,較輕污染的占40%。
對此趙章元大為不解,“我親自參與了2001年針對118個城市的調查,當時以上兩個數據分別是64%、33%,十年中并沒有實質修復和治理工程,從全國整體趨勢來看,污染源不僅沒有得到控制,相反還在持續加劇,但最近的檢測結果顯示,水質反而變得好轉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北京市的城市發展史也是一部地下水的污染史。
北京市地下水的污染始于建國初期,當時,由于農業灌溉用水不斷被生活及工業用水擠占,農民自發利用工業污水灌溉農田,其中石景山附近農民利用首鋼的工業廢水灌溉,直至該廠搬遷。
進入20世紀80年代,大量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含水層,造成地下水總硬度、硝酸鹽氮、溶解性總固體等各項指標逐年升高。
以硝酸鹽氮和溶解性總固體為例,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李炳華的研究表明,溶解性總固體超標面積從20世紀80年代的46.3平方公里,擴展到2000年的468平方公里,2006年這個數據激增到了1900平方公里;硝酸鹽氮的超標面積從1975年的35.9平方公里,增長到2006年的320平方公里。
2001年,趙章元參與的地下水檢測表明,北京市地下水普遍污染,重污染區是在豐臺區及廣渠門-廣安門連接線以南,并且從無機物超標過渡到有毒有機物超標,其中包括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三氯化碳、四氯化碳。
“這些數據一旦超標,就不能再飲用了。”趙章元告訴本報記者。據北京市水務局統計,北京市因地下水污染及水位下降,迄今已廢棄4216眼取水井。
至2013年,環保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的《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披露,北京市南部郊區地下水有機物污染嚴重,首次揭開了地下水有機物污染的冰山一角。
趙章元告訴本報記者:“目前在豐臺區一帶,100米以內打上來的井水不能飲用,肉眼都能看到是渾的。”而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張曉健稱:“有水廠將打上來的超標地下水用地表水勾兌從而達標,但自備井就不容易監控了。”
趙章元認為,目前北京市地下水已從早期的燕山石化、首鋼、京能熱電、京東化工廠區等點污染源,擴散至全面污染,“只是這個蓋子至今沒有揭開。”
南水北調解困水源地污染?
5000個垃圾填埋場是影響北京水質的“毒瘤”。
南水北調作為緩解北京水資源緊張的重要舉措,是否能緩解北京水源地污染形勢?
按照南水北調時間表,2014年10月后,湖北丹江口水庫的10億立方米水源將從北京市西郊進京,在補充水量的同時也存在水污染隱患。
北京市地勘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完成的《南水北調(北京段)環境地質問題調查評價》顯示,南水北調通水后,北京市西郊海淀區、石景山區和豐臺區將會有25座非正規垃圾填埋場。由于南水北調會補給淺層地下水,從而造成浸泡垃圾場,從而將會造成地下水嚴重污染。北京市水源三廠、四廠及楊莊水廠正處于其流經地段。
據統計,北京市有大小5000多個垃圾填埋場,其中的4700個小型垃圾場沒有設置防滲膜,即使設置防滲膜的大型垃圾場,亦將在7-10年間失去作用。趙章元把北京市的5000多個垃圾填埋場和1000多個加油站視為影響水質的兩顆“毒瘤”。
事實上,地下的污染大多來自地表,在趙章元看來,其污染路徑為地表-淺層地下-深層地下。今后,北京市五大水系(永定河、大清河、北運河、潮白河以及薊運河)下游的嚴重污染將進一步惡化北京南部地區的地下水質。
2013年5月30日,環保部華北環境保護督查中心公布了《北京市地表水環境現狀》,結論為“北京市治污能力依然不足,地表水環境形勢不容樂觀。”經該中心對37條河流現場采樣,檢測結果全部超標,有的河流污染物超標十分嚴重。
按照地表-淺層地下-深層地下的規律,北京市南部地區的地下水水質或將趨于惡化,而以地下水為飲用水源的北京市第一、二、五、七水廠位于該區域。
治理形勢嚴峻
治理遠跟不上污染的深度與速度。
從官方消息看,北京對水的治理已有了目標與時間表。
2013年年初,北京市政府設定目標,在三年內明顯改善地表水水質;此外,環保部等四部委發布《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提出到2015年初步建立華北平原地下水質量和污染源監測網。
然而,治理遠跟不上污染的深度與速度。
與治理大型工業污染源不同,地表水水源地密云水庫面臨的農業、旅游污染因面廣分散而難以有效監控。
地下水的治理剛剛處于起步階段,地下水一旦遭受污染,世界范圍內尚沒有治理技術能夠徹底清污,即使改善,所需的成本和時間也超乎想象。
同時,地下水的監測、評價材料殘缺不全,水利、環保、國土等部門的數據和技術至今不能共享。
水質監測尚沿用1993年版的《地下水質量標準》,檢測項目仍以無機物為主。但近年來有機物、重金屬污染已呈上升趨勢。更為嚴重的是,即使沿用1993年檢測標準,各省市上報的數據仍然殘缺不全,有城市只檢測了五六項,而須檢測的項目多達幾十項。
直至2011年,由環保部牽頭,聯合國土部、水利部、財政部才正式啟動的“全國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評估”,這是我國首次對地下水進行較為全面的調查。
“地下水在短期內難有明顯好轉。”趙章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