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20日公布的《2013年上半年全國環境質量狀況》(以下簡稱《環境質量》)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覆蓋廣東的珠江流域水質為“優”。
另外,此次《環境質量》還首次披露了地表水重金屬污染狀況。據監測,上半年,12個地表水國控斷面(點位)共出現22次重金屬超標現象,其中近半數為汞超標。
消息顯示,《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有望年內公布征求意見稿,《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也在緊張制定中,預計將投入2萬億元進行治理。專家建議,水污染治理是復雜的系統性難題,應從頂層設計角度控制污染源頭、摸清水污染情況、理清管理系統。
海河流域水質變差
《環境質量》指出,今年上半年,全國地表水總體為輕度污染。據監測的962個國控斷面中,-類水質斷面占63.7%,同比提高3.4個百分點;劣類占11.5%,同比下降1.9個百分點。主要污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總磷和氨氮,超標斷面比例分別為24.4%、20.9%和16.8%。
而在十大流域,-類水質斷面占69.3%,劣類占10.8%。其中珠江流域、西南諸河、西北諸河水質為優,長江流域、浙閩片河流水質良好,松花江流域、淮河流域、遼河流域為輕度污染,黃河流域為中度污染,海河流域為重度污染。
與去年同期相比,雖然多數流域水質無明顯變化、遼河水域水質有所好轉外,但海河流域水質有所下降,高錳酸鹽指數平均濃度劣于類水質標準。
而據環保部華北環境保護督查中心對海河水系范圍內的永定河、大清河、北運河、潮白河以及薊運河五大水系的50條河流進行調查,調查結果“不容樂觀”。相關人士甚至表示,在北京,地表水污染是突出問題,嚴格說比大氣污染的問題更嚴重。
據悉,督察中心對37條河流現場采樣,檢測結果全部超標。其中,北運河水系排入小龍河的一條水溝里,水質監測結果顯示,化學需氧量、氨氮和總磷分別超標94.75倍、75.5倍和26倍。
“海河流域治理難主要是由于其自然條件導致的。”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員、水循環與水文研究室主任宋獻方向南方日報記者解釋,由于海河流域地表水較少,流動不起來,但受雨水沖刷,周圍農村固體污染物進入河流中,造成海河流域污染日趨嚴重。
珠江水域水質為“優”
《環境質量》通報,2013年上半年,整體珠江流域水質為優,珠江主要支流水質良好。“珠江流域水質較好,主要是因為珠江口近期降雨較多,珠江流域水量較為充沛,不會出現北方‘臭河溝’遍地的情況。”宋獻方說。
他補充說,珠江流域水質好的原因也要歸功于亞運會期間廣州市政府治理水域污染的行動。目前,廣東主要河道情況好很多,但不少支流依然污染嚴重,說到底是河流的污水排放量過大造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地表水污染也會引發淺層地下水的污染,而淺層地下水正是居民飲用水主要來源。“整個水系是一個整體,是相互影響的。”宋獻方說,河水水位高時,直接向淺層地下水進行下滲,河水水位低時,地下水自動補給河水,引起交叉污染。
22次重金屬超標近半數為汞超標
值得注意的是,《環境質量》還首次公布了地表水重金屬污染狀況。據監測,今年上半年,12個地表水國控斷面(點位)共出現22次重金屬超標現象。
據悉,超標斷面(點位)分別分布在海河流域的永定新河、御河、海河、北運河,巢湖流域的派河、長江流域的螳螂川、黃河流域的渭河,以及重要湖泊達賚湖、陽宗海和洪澤湖。分省區來看,超標斷面(點位)分布在天津、云南、內蒙古、安徽、山西、陜西、江蘇。
記者同時了解到,各超標斷面(點位)重金屬污染程度不同,其中汞超標頻次最多,占總超標次數的50.0%,標倍數在0.2倍-9.0倍,最大超標斷面出現在陜西省渭河興平斷面;其次是砷,占36.4%,超標倍數在0.2倍-1.0倍,最大超標斷面出現在江蘇省洪澤湖蔣壩鎮斷面。
“重金屬污染主要是開礦引起的,目前技術上一般通過生物吸附、化學及物理的辦法進行消解,從技術上不存在問題,但成本很高。”宋獻方向南方日報記者表示,不少地方處于局部利益和較高治理成本,不愿進行重金屬治理。
好消息是,繼《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后,環保部正在修訂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有望在年內公布征求意見稿。此外,《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也在緊張制定中。有人士透露,這個行動計劃的投入預計達到2萬億元。
“從頂層設計的角度,水污染治理最關鍵的是要控制污染源頭。”宋獻方向記者透露,此前他在北方一個小型城市調研,污水口直接在飲水渠道上,而該渠道也是其他省份水域經過的渠道。
然而,當地政府的認識是,大水量經過污染渠道,一稀釋就“沒事”了。“雖然水系統確實能自凈,消耗一些污染物,但如果不把源頭控制好,總量過大,治理起來仍然非常費力。”
宋獻方補充,目前,除零星調查和局部區域調查外,我國并沒有對全國所有水體的污染情況進行全面摸底,水污染的檢測網絡沒有完全系統化、經常化,這為治理添加了難度。
“‘環保部不下水、水利部不上岸’,這導致水污染治理互相脫節,導致不少水體沒有檢測到。”宋獻方表示,理清水污染管理體系也是解決水污染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