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俯瞰平谷區馬坊鎮污水處理廠,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滿足了周邊多個村鎮的污水處理需要。本報記者 和冠欣攝晶瑩透亮的清水,從出水口“嘩嘩”流出,通過管道,注入遠處的小龍河。上午10時,馬坊污水處理廠西側的小龍河畔,垂柳包圍著一汪碧水,濕地公園內新建的步道上,三三兩兩的居民和游人不時走過。
作為北京市首批引進的社會資本再生水廠建設運營項目之一,馬坊污水處理廠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不僅使得周邊居民的生活污水告別簡陋的直排歷史,也為社會資本進入污水處理領域探明道路。今后,本市將把小城鎮再生水廠以 “打捆”方式由區縣公開招標確定特許經營者,實行一區(縣)一主體,規模化建設和運營。目前,首批涉及的三個區縣、35個小城鎮污水處理項目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從爛泥塘到一汪碧水“沒有污水處理廠的時候,居民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排,直接被排進周圍的小龍河。”污水處理廠的工作人員王建就是馬坊鎮人。污水直排,無論對河流還是土壤環境都有影響。“那會小龍河沿岸就是爛泥塘,氣味也差,都沒法靠近。”
想告別污水直排,就得建設污水處理廠。但長期以來,北京市的污水處理廠依靠市、區財政投入進行建設和運營。小城鎮污水廠散、小的特點,缺乏對專業公司的吸引力,多年來小城鎮的污水處理廠大多是由鎮里負責運營。
在部分鎮級污水處理廠,由于這種“各自為戰”的經營管理模式,中心城、新城污水處理廠污水都已“吃不下”,部分小城鎮污水處理廠卻還是“吃不飽”。而且,由于種種原因,像洳河水處理技術有限公司這樣具有甲級污水處理設施運營資質的機構,一直沒有介入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營的渠道。
去年,北京給社會資本進入污水處理領域開了一扇門。作為北京市首批引進的社會資本再生水廠建設運營項目,由社會資本構成的北京洳河水處理技術有限公司通過招標,如愿成為平谷區15個鄉鎮的16個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者和管理者。
專業團隊引入“火眼金睛”
走進馬坊污水處理廠大門,就是污水進廠后的第一關——由水泥澆筑而成的格柵間。站在格柵間前,一股異味撲面而來。還沒有經過處理的污水呈現深黃色,水面上漂浮著塑料袋、泥沙等懸浮物,先得經過格柵過濾這一關。
“經過粗格柵過濾的污水,通過提升泵,被抽到這個旋流沉砂池。”北京洳河水處理技術有限公司的工程師陳浩指著不遠處的一座黃色的建筑。這里可以讓泥沙這些細小的懸浮物被吸附掉。經過這兩道工序,污水的顏色已經變得淺了不少。
“這樣的污水,就可以進行進廠時的實時監測了。”緊挨著旋流沉砂池的一棟藍色“房子”里,幾臺儀器閃爍著紅燈,正在實時運轉。“實時監測”監測些什么?原來,通過儀器,可以測得污水的PH值、氨、氮等元素的含量。這些專業的監測儀器就好像一雙“火眼金睛”,每2個小時把實時數據傳送到區環保局、區水務局的網絡平臺。
陳浩說,這樣的“實時監測”就是專業化的污水處理團隊帶來的變化之一。數據實時匯總到主管部門,能夠讓污水處理的情況時刻更新,便于監測,一旦出現問題,也可及時采取措施。
如今,馬坊污水處理廠一天就能處理3600噸污水。處理過的污水變成再生水,全部回灌小龍河,改善河道的水質。
“打捆”運營分擔成本一個企業,“打捆”建設運營16個污水處理廠。這種新模式,帶來的是效率的提升和運營的專業化。
“舉個例子,在幾個臨近的污水處理廠建設一個實驗室,就能實現所有水廠每天進出口水質的監測;以前一個污水處理廠就得配一個技術組,現在只需配備一個10人左右的技術團隊,就能完成所有污水處理廠的維修和維護。”陳浩說,像馬坊鎮這樣規模的污水處理廠,以往光是工作人員就得配備20人,而現在的實際運營中僅需11個人就能完成全部工作。
與此同時,通過“特許經營”的模式,企業有了年限的保障,不必擔心投資得不到回報。
去年,專業的污水處理公司碧水源與順義區水務局簽訂了順義區鎮級再生水廠特許經營協議,特許經營期為25年。在合作中,政府和社會資本的分工、職責均非常明確。企業出資建廠運營,北京市、區政府負擔配套管網建設費用,環保、水務部門負責對出水水質、水量進行監管,并按照污水處理量和再生水水質撥付運行費用。
在污水處理領域,所有的小城鎮新建再生水廠都將由社會投資人建設、運營和維護。像馬坊鎮這樣“高端”的污水處理廠,未來將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北京的小城鎮,填補原先的“空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