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密云縣北莊鎮朱家灣村污水處理站流出的水,進入了荷花池。
2013年6月,國家環保部發布《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范區指標(試行)》的通知,規定了競選“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范區”的基本條件,其中包括達到國家生態縣建設標準并通過考核驗收,所轄鄉鎮可獲得國家級“美麗鄉鎮”命名。2008年,密云縣和延慶縣已經攜手躋身國家生態縣,目前,它們正朝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范區努力。近日,記者來到密云縣和延慶縣的鄉村,近距離感受國家生態縣的環境。
由于“懷抱”幾千萬北京居民的生命之源——密云水庫,密云縣的環保工作一直備受關注。2008年,密云縣成為國家生態縣。密云縣所轄17個鎮已經全部通過環境優美鄉鎮驗收,311個村全部通過北京市文明生態村驗收。
其中,北莊鎮朱家灣村是密云縣下轄村莊中的翹楚,“因為這個村莊先天條件比較好”,北莊鎮副鎮長紀學軍的意思是,有兩條河流繞朱家灣而過,其中一條就是密云水庫的支流清水河。事實上,保護清水河也帶動了村里環境的改變。
小河溝變成魚鳥嬉戲的濕地
朱家灣村距密云縣城30多公里,汽車穿過層巒疊嶂的山峰,最后經過一座百余米的橋才到了村里。縣環保局生態法制科的張福昌科長指著橋下的河道說,“這就是清水河。”清澈的河水緩緩地從東往西流動,最終匯入密云水庫。放眼望去,清水河隔一段會有一座低矮的壩,淺淺的水從壩上漫過。張福昌解釋,建這些滾水壩的目的是減緩水流,“不讓水一下子全部流走”。水流的緩慢讓清水河形成了一片濕地。小魚兒在水中游泳,野鴨、鴛鴦、白鷺竄進蘆葦蕩中“乘涼”,時而游出來,時而飛翔。河邊有專門的觀景臺,村民閑暇時可以在這“看看鳥、吹吹涼”。此處,濕地不但自成一景,還起到了自然凈化水質、改善微氣候的作用。
北莊鎮生態環境保護中心主任李海存介紹說,如今寬闊的河道,幾年前不過是一道小水溝,稍不注意,就有人往里邊扔垃圾。2009年,北莊鎮正式改造清水河,打造以清水河為主線的生態旅游鄉鎮,李海存親歷了清水河的改造工程。他告訴記者,拓寬河道的首要目的是防洪,河道兩邊要求保持原生態,不能砌,不能壘。為此,“我們當時從密云水庫拉來泥土堆在岸邊,有20厘米厚,在上面種花種草。”如今,人工種植的花草與野生的花草“混居”在一塊,不分你我了。沒人去拔這些野花野草,更不會有人去給它們打除草劑類的農藥。
不過,對河道周圍的垃圾,李海存可不會像對野花野草那么客氣,在清水河北莊鎮這一段,每天都有13個保潔員撿垃圾,特別是白色垃圾。同時,李海存還會派人定期監督,檢查是不是有人往河道里倒垃圾。“整個鎮子人口不多,但是保潔員、護河員等就有88人,每人每個月發1400元的工資。”李海存說,這些人還負責村子里的清潔衛生。
污水處理站采用膜生物工藝
為響應密云縣水利局實施的污水治理工程,2009年北莊鎮建了3個污水處理站,在其下轄的11個行政村中,只有朱家灣村是單獨設一個站,并采用目前最先進的污水處理技術——膜生物工藝。“這個村離鎮比較遠,所以單獨建一個。”副鎮長紀學軍說。
朱家灣村占地84平方公里,算上流動人口共9000人左右,記者看到,村子里的污水處理站標示:日處理污水20噸,服務130戶,524人,出水標準達到一級A限值。“一般達到一級就可以了,這里的出水標準超過了國家標準。”生態法制科的張福昌科長說,由于污水處理涉及專業技術,村里將處理站的維護都交由專業的公司去做,只需要每年付給公司管理費就可以了。
那么,朱家灣村的另一部分村民的生活污水流向哪里了呢?紀學軍帶記者一行來到位于鎮上的另一個污水處理站,與之前的污水處理站位于地下不同,這個污水處理站在一個院子里,有管理人員看管,且設備都位于地上,記者能聽見機器運轉的轟鳴聲,看見渾濁污水通過處理后變得清澈了,“正常情況下能處理五六百噸,現在每天處理三四百噸,因為該換膜了。”管理人員解釋。紀學軍說,這個污水站除了處理鎮上居民和學校的生活污水外,還處理一部分村子里的污水。
盡管經過處理的污水達到一級A標準,但整個北莊鎮的出水并不是直接排向河道,紀學軍站在鎮上污水處理站的樓頂,指著眼前的一片濕地告訴記者,“出水先排入這片濕地,經過一道自然凈化程序之后,再用來澆灌。”而朱家灣村的出水,直接通過地下管道流到僅一路之隔的荷花池。李海存說,這些水并不是直接流向荷花池,“地下有蓄水池,水在池子里沉淀,上面溢出來的水才進入荷花池。”8月初,荷花池里的白蓮已經羞答答地綻開,池子中間修有木棧道,村民可以在棧道上近距離觀賞荷花。荷花池岸邊還有人工種植的鮮花,被野生的狗尾巴草簇擁著。同清水河濕地一樣,荷花池不但是一個景點,也是一個天然的凈化池,也就是說,村里經過處理的生活污水,先沉淀,再經過荷花池的凈化后,才排入天然的河道。
村子為環保投入不少錢
紀學軍和李存海坦言,朱家灣村能有今天的環境,各方面投入不少,“前些天河北承德市政府有同志來考察學習,他們表示投入太大了,學不來。”紀學軍說,僅鎮上的污水處理站,一年設備維修和換膜的費用要花費25萬多元,電費20萬元,“壓力是很大,但是必須這樣做,我們不敢直接往河道里排。”
李海存直接負責的工作就包括垃圾處理。2008年,鎮上下定決心,要徹底解決垃圾清運問題。朱家灣村有600個垃圾桶,他努力換了450個新的,方便村民分類丟棄垃圾,但是也沒能保證村民都按要求扔,好在“紙類、易拉罐這類東西特別少,村民都自己拿去賣錢了”。
即使這樣,除建筑垃圾外,將北莊鎮的垃圾清運到密云縣衛生填埋,僅運輸費一年就要90萬元,這些投入靠政府補貼一部分,其余的只能自籌。同時,整個北莊鎮由于地處密云水庫上游,目前僅有服裝廠和香廠等企業,政府創收的渠道有限。自1986年《北京市密云水庫、懷柔水庫及京密引水渠水源保護管理暫行辦法》頒布并實施,密云縣很多創收的項目都被“砍”掉了,“現在我們的GDP在北京各縣區倒數第四。”紀學軍說。
對此,上世紀80年代初就進入環保領域的“老環保人”張福昌建議:“可不可以給制造美好環境和干凈空氣的農民發工資?”他呼吁政府,整個密云水庫上游的農民,不應再以農民的身份出現,而要以生態保護者的形象出現,“產生好空氣和產生好產品的價值應該等值的,都應該受到尊重。工人去工廠上班賺3000元,你給農民少一些就行,要求空氣達到什么標準,都可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