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在河西綠博園游玩的南京市民告訴揚子晚報記者,園內一段河道上竟然長滿了“水葫蘆”,宛如在水面上覆蓋了一塊“大草坪”。“水質這么差了,怎么沒人管一管?”揚子晚報記者從綠博園了解到,河里除了水葫蘆還有大漂,其實是園方特地種來吸污,為水體“療傷”的。“經過這三年的實踐,我們用水生植物凈化水質取得了初步成效,大部分河道的水質已從劣五類變成三類水。”綠博園副總經理周忠勝介紹說。
大漂能強力清潔黑臭河
9月12日下午,記者來到濱江公園,入口處旁是一段市政河道,只見上面布滿了綠色的“水白菜”,見不到河水,遠遠望去以為是一片菜地。在周忠勝的帶領下,揚子晚報記者下到河岸,撥開“水白菜”,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藏”在下面的水質竟然濃如墨汁,像淤泥一樣,而且能聞到陣陣臭味。
“這里是我們最開始實驗的一段河道,現在效果已經很明顯了。”周忠勝介紹說,這種“水白菜”學名叫“大漂”,是浮萍的一種。原來,這條河道其實是通往長江的一個“未名河道”,在河西地區類似河道太多了,由于各種污水混合流入,水質比劣五類還要糟糕。大漂的繁殖速度非常快,以前河水非常臭,這種水草有防臭的功能,種上這種水草已經好多了。而在下游,卻是另一番景象,揚子晚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撥開密密麻麻的大漂,下面的水非常清澈,綠博園工程部負責人吳俊宏更是將手放入水中。他告訴揚子晚報記者說,上游水里“垃圾”很多,大漂具有很好的吸附水體污染及富營養的功能,就像一個強大的“磁鐵”,將污染物吸收,經過這種高強度的清潔,流到下游水自然干凈起來了。
但是大漂如果長得太多會不會造成生態失衡?周忠勝表示,他們負責綠博園內及周邊的市政河道的景觀養護,每天都有人定時巡查,一旦發現繁殖過快就會人工撈起來,進行人為干預。另一方面,一般只在河道一側種植,并且會用攔網攔住,雖然它繁殖較快,不過到冬天就會枯萎了,無法越冬。而且如果河道水質干凈了,它們吸收不了“臟東西”,也會自然滅亡。
水質差,水葫蘆才會瘋長
在綠博園東大門的一段河道,除了大漂,上面還長滿了水葫蘆。周忠勝介紹說,“水葫蘆”學名鳳眼蓮,在河里種上它,和大漂是一樣的功效。它可以從生活廢水中吸納有機污染物,也能從工業廢水中吸納重金屬、稀土元素,甚至農田中的農藥污染物都能吸納。
經過前期的各種實驗,還試著種過金魚藻、慈姑等很多沉水植物或浮水植物。但是,因為水體富營養化嚴重,需要生長迅速、吸污能力大的水生植物,最后發現大漂和水葫蘆效果非常好。“一個月前,我們播撒了100平方米左右的種子,這里是水葫蘆和大漂混合種植的。”周忠勝說,才短短一個月已經長到4千平方米左右了。為什么長得這么快?原來,水質越差,它們就長得越快。果然,在水質相對清澈的區域,它們就自動“回避”了。秋季過后,水葫蘆也同樣進入死亡期,會有專人對其進行打撈,可以送到田里堆肥或作園里綠化養護的肥料。
菱角凈化水質功效也很棒
菱角是市民餐桌上的美食,也是綠博園用來凈化水質的另一“利器”。在江蘇園的一處池塘里,揚子晚報記者看到,水面上一片片菱葉很是好看。“它們也在參與水質的生態修復。”吳俊宏拿起一撮菱葉,鮮嫩的菱角從根上冒了出來,而根須由于吸收了水中污染物,顯得很臟。但是,小池塘的水體透明度不錯,能看到魚兒在自如地游動。
記者了解到,菱角是南京本地的浮葉根生植物,根能長到3米多長,菱根和菱莖上有很強大的水中根系,“這些‘胡須’在水中來回晃動,對富營養物質形成立體式吸收。”吳俊宏介紹說,菱角偏愛水質清澈、透光性好、含氧量高的水體,無法在污染嚴重的水體中生存。菱角早期對水質有凈化作用,但枯萎后產生的氮磷等對水質影響較大。因此,園方對水內生長的菱角也會進行定期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