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三峽水庫消落帶生態保護與水環境治理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課題忠縣石寶寨工程試點。
隨著三峽水庫蓄水到175米水位線,每年夏天,600公里長的庫區沿線將出現一條奇特“景觀”——消落帶。
“第一次去重慶市忠縣消落帶時正是水庫水位下跌的時節。消落帶低洼部分,泥沙淤積嚴重,一踩一個坑。而消落帶陡坡處,灌木、雜草全部死亡。”三峽水庫消落帶生態保護與水環境治理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課題的直接參與者、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謝宗強說。
如何保證這條世界上最長最大的消落帶不會給庫區帶來生態災難?“十一五”期間,水專項三峽項目組積極開展三峽庫區消落帶植被的修復和生態環境改善工作,為探索建立庫區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長效機制,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世界罕見生態難題困擾庫區
三峽水庫消落帶涉及范圍廣、面積大,反季節形成,治理難度大
所謂消落帶,就是水庫進入冬季枯水期水位下降后,岸邊露出的一條被淹沒區域。
“但三峽水庫卻與其他一般消落帶不同。”謝宗強告訴記者,由于夏季防洪和冬季蓄水發電的需要,三峽水庫在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枯水期間,正常蓄水水位將升至175米;而在每年5月末或6月初開始的汛期,為防洪,水位則將降至145米。也就是說,在整個炎熱的夏季,三峽庫區沿線將形成一條長5711公里、面積349平方公里的消落帶。
“而這條反季節形成的消落帶,可能會成為長江沿線中生態最為脆弱的地帶。”這幾乎是專家們的一致觀點。
“與天然河流消落帶漲落季節相反的消落帶,是一種水生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交替控制的不穩定的特殊濕地生態系統,對人類活動干擾影響反應敏感。”謝宗強說。
三峽水庫消落帶涉及范圍廣、面積大是其最大的特點之一。
消落帶形成之前,原有土地上有草地、園地、水田、水域等景觀類型,景觀多樣性豐富。而消落帶形成后,175米線以下土地每年至少淹沒一次,而且至少淹沒30天以上。由于水淹庫岸再造作用,原來的用地類型除裸巖外,幾乎將全部消失,由統一的水陸交替帶替代。豐富的喬灌草植物群落也將基本由一年生草本植物替代,景觀多樣性將嚴重下降。
每年水位大幅消漲,陡坡土層流失而基巖裸露,消落帶范圍內原來的植物將大多難以成活。更重要的是,三峽水庫年年冬、夏兩季蓄退水位,頭一年沉淀在消落帶內的污染物,將成為第二年的污染源,周而復始,對環境影響很大。
記者乘船在巫山小三峽采訪時看到,山清水秀的風光下面,裸露出來的消落帶已經形成一條灰色的帶子,還有大量被淹死泛白的樹枝。一旦夏季水位下降,河道內沉淀的各種污染物滯留在消落帶上,宛如“牛皮癬”。不僅破壞景觀,在高溫下還可能產生異臭,滋生病菌。
科技治理讓消落帶重現生機
示范區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主要污染物入庫負荷削減均達20%以上
為防止消落帶生態惡化,一些治理舉措相繼在各地開展。2007年,國家投入近兩億元在開縣新城下游攔河修筑水位調節壩,建成后可治理消落帶20平方公里。在改善周邊氣候的同時,也將形成獨特的生態旅游景觀。
然而,對于面積達400余平方公里的庫區消落帶而言,僅有一個開縣的水位調節壩顯然是杯水車薪。
對于消落帶的污染累積,庫區環保、水利等部門也只能采取人工清除的辦法,這種簡單而低效的清理方式使得污染的循環成了繞不過去的坎。
事實上,從三峽工程進入立項討論時,如何治理消落帶,確保不發生生態災難,就已經被決策層納入考慮范圍。
“我們曾經考慮過兩種方案來對付三峽水庫消落帶。”謝宗強透露。一種方案是采用工程措施,即將消落帶全部用鋼筋水泥加固,做成堤岸。這項措施的好處是直接、有效。缺點則是成本耗費巨大,而且這種立在三峽兩岸白禿禿的鋼筋水泥,將讓整個三峽大煞風景。另一種方案是采用生物措施,即在消落帶栽種新的植被,重建庫區生態。
大面積的消落帶是防止泥沙進入水庫的最后一道防線。如果在消落帶培育出新的植被,將是一道天然的生態屏障,能起到凈化水質、緩解污染的作用。那么,尋找出能夠在夏季耐旱、冬季耐淹,既可陸生、又可水生,還要適應反季節生長、固土能力強的物種,無疑成為最關鍵、最困難的一環。
利用高分辨率的遙感數據,中科院生態與環境中心開始對整個庫區消落帶的生態系統、地形、土壤和水文等特征進行分析。并不是所有的消落帶都要種植植被,如果某些地方的消落帶坡度達到90°,那是無法治理的;而坡度過緩的,治理難度也較大;還有些消落帶是可以作為農用的,因此要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的特點,計算出這些比率,并提出生態修復模式。
為此,2009年啟動的“十一五”水專項三峽項目設置了“三峽水庫消落帶生態保護與水環境治理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課題,對消落帶進行專題研究。已篩選出消落帶適生去污截污植物21種、微生物13種。
三峽庫區消落帶生態保護與水環境治理示范區面積總計1500多畝,經過兩年多的實驗與示范,示范區內生態和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
科技部重大專項監督評估專家組專家陳荷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庫區消落帶是陸地生態系統和水域生態系統之間的一個重要的生態交錯區,在一定程度上是三峽水庫區的一道保護屏障。三峽消落帶課題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示范工程段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總氮和總磷)入庫負荷削減均達20%以上。如忠縣石寶鎮湖盆消落帶截污效果比較好,削減入庫污染負荷總氮、總磷和化學需氧量分別為22.14%、33.92%和32.62%。”
記者在試點現場看到,蘆葦、水杉、秋花柳、中華蚊母……適宜在消落帶生長的每種植物,各有不同色彩和形狀。在治理消落帶的同時,課題組還對物種進行波紋、色彩和季節性的搭配,在生態修復的同時美化景觀。
除了忠縣石寶寨的示范工程,課題組分別在湖北省秭歸縣,重慶市萬州、開縣等地開展了示范性工程。使消落帶植被覆蓋率從12%~30%提高到80%以上。
解決三峽移民增收致富難題
通過在消落帶大量種植經濟作物,將明顯提高庫區群眾的經濟收入
盡管消落帶不提倡作農用,但農民會自發在空地上種莊稼。謝宗強認為,與其限制消落帶農用,不如引導利用。根據測算,消落帶地區可以用作農用的面積占到47%。引導農民在消落帶露出水面的一段時間,利用消落帶的土地資源,種植生長周期短、免耕免肥的作物,可以給農民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三峽庫區消落帶不僅僅是單純的生態保護問題,還涉及到整個三峽庫區群眾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治理消落帶,將為庫區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國務院三峽辦水庫管理司巡視員周維說。
使沿岸居民得到實惠才是科學研究的根本目的。“示范區種植的經濟作物,在保障消落帶區域生態恢復功能的前提下,為移民的轉產增收提供了可行性方案。”忠縣副縣長賀秀斌介紹說,示范區種植的銀合歡、紫穗槐等具有良好的經濟價值。通過在消落帶大量種植經濟作物將明顯提高庫區群眾的經濟收入,有助于解決三峽移民的增收和致富難題。
目前,石寶寨鎮已形成“滄海桑田”、“柳樹成蔭”、“荷花飄香”、“水草豐美”等消落帶治理模式。治理區退化生態均得以健康修復,保護了庫岸土壤,豐富和美化了區內消落帶植被景觀。
隨著示范工程大面積推廣,庫區農村移民土地資源缺乏的問題將得到改善,同時也將為有效解決三峽庫區“人多地少”的矛盾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