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啟動“綠色濕地·彩繪小城”活動,到籌備華會所環保基金“華基金”;從精心修復華僑城濕地,到舉辦具有公益性質的各種項目,這個夏天,深圳華僑城再次將目光聚焦在瀕危的濱海濕地上。
8月17日,由華僑城歡樂海岸和深圳市華會所生態環保基金會主辦、《南方都市報》和《中國財富》雜志聯合主辦、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作為公益項目合作伙伴共同舉辦的“2013中國夢的使者——尋找中國最美濱海濕地守護者”大型公益活動正式拉開帷幕。
華僑城集團作為首個受托管理城市生態濕地的企業,通過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對濱海濕地進行綜合管理,打造全新理念的生態功能區。
企業托管城市濕地,全新理念重現濕地生機
上世紀90年代,深圳灣填海留下125公頃的灘涂沒有填充,漲潮時形成一個大湖區,由北湖、南湖兩部分構成。北湖,就是華僑城濕地的前身。華僑城濕地與深圳灣水系相通,生物資源共有,是深圳灣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濱海濕地。華僑城濕地不僅是深圳灣濕地的重要延伸,還與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隔海相望,是我國唯一處在現代化大都市腹地的濱海紅樹林濕地。
在我國,大多數濕地是由政府部門直接或間接負責修復、保護及管理,由政府完全委托企業管理的模式并不多見。華僑城集團于2007年從市政府手中接管華僑城濕地,也由此成為首個受托管理城市生態濕地的企業,社會上的非政府組織及公眾也可通過基金、捐贈等方式參與其中。
為了保護好這片珍稀的深圳灣畔自然濕地,增強其生態功能,深圳華僑城都市娛樂投資公司投資兩億元,成立專業部門,邀請生態科研團隊,歷時4年,對華僑城濕地進行綜合治理。
按照“保護、修復、提升”的原則,實行濕地封閉管理、水質改善工程、濕地生態提升三步走,大力實施生態修復工程。華僑城濕地先后啟動了小沙河出海口段污水截排、生態圍堰修建、鐵板網圍墻修建、外引水等工程,并進行了清淤還湖、入侵植物防治、紅樹林補植以及陸地植被恢復等。不僅構筑起濕地內動植物與深圳灣的生命通道,還在保護生物多樣性、調節氣候、降解污染物、美化周邊環境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重現了濕地的生機與活力。
華僑城濕地修復完成后,濕地湖心水質由劣Ⅲ類海水變為Ⅲ類海水標準,植物種類由162種增加到180種,魚類及沙蠶、螺等底棲生物種類數量增加了10%以上。目前,已有13種鳥類在濕地筑巢繁育小鳥,鳥類數量逐漸增多。
濕地體驗和科普教育融于一體,形成城市生態旅游區
如今,華僑城濕地將城市公益性休憩空間與深圳生態旅游的文化內涵有機結合,并與周邊的華僑城主題公園、濱海長廊和紅樹林保護區一起,形成城市生態旅游區域。
而嚴格控制游客數量,成為華僑城濕地特有的管理方式。打開華僑城濕地公園的官方網站,便可以預約參觀濕地。
由于濕地的特殊性,游客太多會對環境造成影響,華僑城濕地借鑒了香港米埔保護區的經驗,采用預約的方式,控制游客參觀數量,并適當向科研人員和中小學生傾斜。現在公園每周開園3天,每天接待預約游客300人。
華僑城濕地內還因地制宜地設置了濕地監測站和觀鳥屋等生態設施,并為參觀者修建可供步行和騎行的林蔭小道、棧橋和觀鳥屋。依托“保護性修復”的生態理念和豐富多樣的生態資源,華僑城濕地將濕地體驗、生態培訓和科普教育融于一體,通過與教育機構、專業協會的合作與聯動,建成國家一流的濱海濕地保護基地和生態科普教育基地,常年開展最貼近公眾和市民的環保互動,進一步提升了深圳城市建設水平和市民的生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