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后期直至假后首個工作日,強臺風“菲特”影響下江浙滬地區普降暴雨,特別是杭州、寧波、溫州、上海等多個城市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內澇,甚至被一些網民調侃為“江浙滬包游”。專家指出,我國部分城市內澇問題已到了迫切需要解決的時刻,必須引起城市規劃管理者的重視,從管網建設、生態修復等方面標本兼治。
近些年來,幾乎每年夏秋季節都會有城市上演“看海”景觀,造成人員財產損失。故宮600年未澇,贛州宋代的排水設施還在發揮作用。為何如今的發達城市卻那么容易變“水城”?多位環境科學與工程學方面的專家表示,我國城市內澇頻發與氣象條件和城鎮建設都有關聯,而后者為主因。
城市災害防治、規劃建設應當立足長遠。從某種角度說,一個城市硬件文明的衡量標準,并非只有高樓大廈,還有排水道。
專家表示,天然排水系統破壞厲害,人工排水系統建設嚴重滯后,造成了我國城市內澇比其他發達國家都厲害。國外一些城市的經驗值得借鑒。例如倫敦,目前非硬質地面至少要占城市總面積的一半,這是有法律明確規定和保障的,而城市中的水流、湖泊、河流等也很少被填平或阻斷。
此外,還要在盡可能的條件下,形成人工排水網絡與天然排水能力之間的科學、合理、和諧互補。上海交大建筑學系專家李朝陽對此表示:“有人認為城市把下水道搞好,水災問題就解決了,這是一種片面的認識。搞下水道是治標,改善城市生態,特別是水生態才是治本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