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來臨時,內澇多發的武漢城區哪些區域、哪些點、哪條線路容易產生內澇漬水,嚴重程度如何?近日,湖北省武漢市區域氣候中心與市水務局聯合編制完成了該市第一幅城區內澇風險圖,清晰地標注了武漢三鎮六個城區66處內澇風險區域、風險點(線)及其風險等級。
城市內澇日趨嚴重
近年來,武漢市幾乎每逢暴雨必現澇情,“到武漢去看海”成為網友們無奈的笑談。2011年6月18日,一場大暴雨使武漢市出現88個漬澇點;2013年7月5日至7日,受大暴雨襲擊,武漢市50多條交通干道、75個小區受淹。
武漢區域氣候中心副主任洪國平說,內澇成因是多方面的。從氣候角度分析,研究表明,自1983年氣候明顯變暖以來,武漢市短時致澇暴雨發生頻率有增多趨勢,強度有加大趨勢,而這種降雨正是導致城市內澇的“元兇”。從城市基礎設施角度分析,主要有城市早期排水管網設計能力偏低、設施不完善、雨污混排,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建設工程同期施工等人為原因。
記者了解到,按照2011年我國新修訂的城鎮排水設施建設標準《室外排水設計規范》要求,城市一般地區排水設施的設計暴雨重現期為1至3年,重要地區3至5年,特別重要地區10年以上。而在實施過程中,大部分城市普遍低于上述標準或采取下限標準。武漢市排水管網設計標準大部分地段暴雨重現期為1年,局部低洼地段為2至5年。
摸清底細加強防御
洪國平介紹,在單位時間內落到市區路面或地面的降水一部分被滲透吸收,另一部分形成徑流。如果雨強過大,徑流超過管網體系的抽排能力,剩余徑流就會依重力勢能向低洼地區匯集,進而形成內澇。因此,只有超過致澇臨界雨量的暴雨才會形成內澇。而臨界雨量是指一定時間內排水管網體系能夠消化的最大雨量。
武漢城區內澇風險圖利用基于GIS的暴雨洪澇淹沒模型和市區排水管網數據、城市地形地貌及近年來的內澇數據,確定城市內澇臨界雨量,模擬在不同暴雨強度下城市內澇區域和淹沒深度,輸出淹沒區域圖,再疊加近年出現的內澇信息,根據內澇點所在淹沒區域、淹沒深度和在不同強度暴雨中出現的頻率,最終確定內澇點的風險等級。這張城區內澇風險圖分別繪出了武漢三鎮六區一級內澇高風險區20處、二級內澇中風險區15處和三級內澇低風險區31處。
上述內澇風險區是暴雨發生時武漢城區容易發生內澇風險的具體地點,其等級越高,發生內澇的可能性越大、漬水越深。內澇風險圖可為風險點附近的單位、學校、社區以及市民防災減災提供參考,也可用于指導水務和交通部門應對城市暴雨災害,如提前疏通管網、降低排澇前池水水位、加強設施維修維護、啟動交通應急響應等。
城市防澇納入規劃
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針對城市擴張、建(構)筑物增多和湖泊、濕地、公園等大容量水體減少以及城市建設中的現實問題,洪國平建議,未來城市排水防澇規劃應納入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生態建設規劃,并與城市防洪規劃協調銜接。
其一,規劃和設計城市防澇應充分了解該城市降水時空分布、極端降水特征;普查城市地表徑流、致澇臨界雨量、排水設施現狀,受納水體、湖泊、綠地、濕地、地面硬化及城市高程數據;普查近年內澇點,逐個分析其性質、原因及承災體受災情況,全面評估當前排水防澇能力。
其二,根據內澇風險區劃和分區暴雨強度公式,科學合理制定城市分區排水防澇設施建設標準,在人口、交通密集,災害易發,內澇風險等級高的地方,采用國家上限標準,特別重要且內澇風險等級特別高的地方,采用更高標準。
其三,城市重大項目、開發區建設應將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證作為可行性研究內容,新城區的規劃應盡可能實現雨污分排,或污水處理后再納入雨水抽排管網,盡可能保留和利用自然湖泊、森林、濕地、綠地、公園等雨水漬滲、蓄納生態設施,增加下凹式綠地、可滲路面等,降低地面徑流系數。
其四,根據內澇風險等級和暴雨強度有針對性地規劃舊(老)城區排水管網改造、雨污合流管網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