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處丹江口庫區的淅川縣盛灣小流域為淺山、丘陵區,水土流失嚴重。為改善現有局面,以發展區域經濟,實現庫區群眾生活富裕和庫區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為目標,通過對坡面、溝道、水保林等方面的生態建設規劃治理,該流域的治理程度將達到100%,使其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得到顯著提高。
關鍵詞: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盛灣小流域
盛灣小流域位于淅川縣西南部,流域土地總面積7016hm2,水土流失面積2501hm2。總人口9321 人,其中勞動力5070 人。該流域地貌類型屬伏牛山低山丘陵區,大致成東北西南走向,西南部稍高,為低山區,東北部略低,為丘陵區。小流域地處北亞熱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804mm,多年平均氣溫15.8℃,無霜期228d,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為1500mm,多年平均徑流深210mm。
小流域內地形復雜、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制約了當地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伴隨著水土流失,化肥、農藥殘留物和其它化學成分一旦流入丹江口水庫,將嚴重影響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水質的安全。因此,搞好本流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對流域內生態環境改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確保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水質安全等具有重要意義。
一、建設目標和規模
(一)建設目標
1.治理水土流失目標
通過對該流域各項治理措施的配套完善,基本控制水土流失,項目實施后,對流域內25.01km2 的水土流失面積初步治理一遍,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到100%;各項措施減沙效益達到70%以上。
2.改善生態環境目標
通過連續2 年的綜合治理,大力開展水土保持造林種草,加大生態修復力度,使流域內林草面積達到宜林宜草面積的80%以上,林草覆蓋度提高15%以上,各項綜合治理措施保存率達到90%以上,人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3.發展農村經濟目標
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合理調整土地利用比例,農業生產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流域內人均基本農田達到0.05hm2,人均耕地保持在0.1hm2 左右,人均產糧達到500kg 以上。結合流域特點和當地群眾意愿,發展經果林,提高經濟效益,增加群眾收入,使流域內人均純收入比當地平均增長水平高出30%以上。
#p#副標題#e#
4.其他
通過對改造的坡耕地進行全面水系配套,可解決流域內10%的人畜飲水和部分灌溉用水問題;大力推廣沼氣池、省柴灶等節能措施,在保護生態植被的基礎上解決生活能源問題;示范性推廣舍飼養畜,汲取流域內養殖大戶的成功經驗,帶動更多的人進行家畜家禽養殖,推動庭院經濟的快速發展,提高群眾的生活質量,逐步改善人居環境。
(二)建設規模
根據項目區可研報告提出的綜合治理目標,結合本流域水土流失特點以及當地群眾的意愿,該流域計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501hm2,其中綜合治理面積950.39hm2,封禁治理面積1550.15hm2。綜合治理主要措施有坡改梯145.10hm2,布設等高植物籬381.07hm (治理坡耕地571.60hm2),退耕還經果林81.58hm2,退耕還生態林152.11hm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有新建攔沙壩1 座,疏溪固堤1.5km,水窖73 口,沉沙池73 口,排灌溝渠5.8km,田間道路1.6km,發展沼氣池10 座,省柴灶17 個。
二、工程設計
(一)坡面整治
1.坡改梯工程設計
本次設計項目中的坡耕地改梯田工程,是指15°以下的坡耕地。水平梯田設計防洪標準為10 年一遇24h 最大降雨。根據坡改梯地塊特點和地質狀況,采用土坎梯田,機械施工,人工培埂。小流域經過坡改梯工程設計新建水平梯田145.1hm2。
2.坡面水系工程設計
(1)排水溝
排水溝出口位置在坡腳時,排水溝大致與坡面等高線正交布設;當排水去處的位置在坡面時,排水溝可基本沿等高線或與等高線斜交布設。
根據設計暴雨標準和當地實際情況,新修排水溝5.8km。排水溝斷面設計為:溝底寬度0.5m,溝深0.7m,邊坡1∶1。
(2)水窖
本次設計的水窖,每座為30m3 容積的典型設計,因此在梯田生產用地中,共布置水窖73 口,相應配置沉沙池73 口,水窖為圓柱型平底混凝土結構,加封鋼筋混凝土頂蓋,內徑3m,外徑3.2m,窖深4.25m。
(二)溝道防護
1.攔砂壩工程
經過對盛灣小流域內溝道實地察勘,確定攔沙壩布置在樵御河內,楊崗村西南400m 處。根據地形地質、水文條件、攔沙效益及防洪標準等,結合實地調查及當地群眾人畜飲水和灌溉要求,總壩高定為2.0m,壩頂軸線長35m,壩頂寬1.5m,上游邊坡1∶0,下游邊坡1∶0.2。
2.疏溪固堤
根據河堤現有情況及水流走向,通過新建和加固河堤能夠保護附近村莊、耕地在汛期的安全,同時為河道中的塘堰提供平穩的水流,發揮更大的效益。
護岸工程在楊崗攔沙壩上游,其中上游左岸新建護岸長度為0.5km,右岸整治長度為1.0km。溪溝整治工程按10 年一遇24h 降雨設計,20 年一遇24h 降雨校核。
(三)水土保持林草
1.經果林
本流域經果林相對集中連片,便于管理,選擇在通風透光,土層較厚的坡耕地中,該流域經果林種植核桃和柿子,1 年栽植,3~5 年可掛果見效。共栽植核桃51533 株,柿子17533 株。
2.植物籬
在保留的5°~15°坡耕地上,布設等高植物籬,阻擋坡面泥沙下泄,逐步形成一條生物坎,有限減少坡面土壤流失。在坡耕地上沿等高線進行挖溝整地,溝寬×深為30cm×25cm。進行雙排栽植,按“品”字形布置,行間距控制在0.5m,株間距0.5m,樹種選擇為株高較矮,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萌蘗能力強的灌木,本階段選擇梔子、黃花菜等。本流域共布置植物籬381.07km,栽植灌木155.48 萬株,治理坡耕地面積571.6hm2。
三、效益分析
(一)經濟效益
根據各項治理措施開始發揮效益的年限和穩定發揮效益年限不同,項目各項措施20 年累積總經濟效益為3839.17 萬元。
(二)生態效益
項目實施后,通過對流域內的坡耕、地荒山荒坡等實施坡改梯和營造水土保持林,將進一步改善作物生長的水、肥、氣、熱條件,有利于土壤有機質、N、P、K 肥份的積累,提高土壤肥力,增強土壤抗蝕能力,為發展各業生產創造條件。經綜合治理后,流域內輕度以上的流失面積全部得到開發利用,水土流失治理度達到100%,森林覆蓋率將由治理前的60.5%提高到86.0%,林草面積占宜林宜草面積的80%以上,年攔蓄泥沙率達到73.54%,每年可攔蓄泥沙6.61 萬t,蓄水53.77 萬m3,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減少入庫泥沙,凈化水源區水質,減輕自然災害;同時林草植被的增加,也將給野生動物提供棲息的場所,有利于野生動物的繁衍生息和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三)社會效益
通過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建設規劃的實施,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群眾經濟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基本實現小康。同時,隨著水土保持產業化的逐步形成,農村產業結構趨于合理,不僅可以解決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出路問題,而且還將帶動以旅游業為主的其它各業的發展,使各種資源得以有效合理利用。物質條件的改善,將促使農村科學文化和衛生水平不斷提高,將推動地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進步;生態環境的改善,將提高環境容量,緩解人地矛盾,實現水土保持生態工程的良性循環,促進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