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十多年治水始終不懈,掀起一場治水全民攻堅戰。“水,搞掂!”——在上海世博會展館前這句通俗的粵語標語向世界表明廣州治水大戰的勝利。曾經的水城記憶喚醒,廣州河涌整治煥發勃勃新機。
十多年來,廣州的城市水環境悄然蛻變。月前,住在沖口市場附近的林伯驚喜地發現,大沖口涌水質回到了30年前,涌岸還增設了親水平臺、休閑坐椅,老街坊如今又喜歡回到涌邊納涼聊天了。
得知整治河涌花的2700萬元,“值了!”50歲的林伯豎起手指說,一旁的陳伯則在石井河邊興致勃勃地揮竿:“兩個小時就釣了兩條福壽魚了!”不僅是石井河,東濠涌、獵德涌等“黑龍”都重新煥發了生命活力。
廣州六脈皆通海,伴珠江而生,在廣州兩千多年的城市記憶里,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盛、以水為榮。但隨著城市發展擴張,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人口急劇膨脹,母親河珠江不再清澈,養育千萬廣州人的河涌一度污染,“一江春水綠,兩岸荔枝紅”只留在了“老廣”的記憶中。
亞運再次“喚醒”了水城記憶。08年,廣州啟動了新一輪治水行動,立下了“到2010年6月底全市水環境明顯好轉”的軍令狀,并與全市13個治水責任主體簽訂了“責任狀”。
曾經一度是單一政府投資,后來慢慢成為全社會參與的多元治水。這已經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全民治水戰。廣州各區、縣級市主要領導責任包干制,舉全市之力系統推進污水治理和河涌綜合整治工程。
廣州全市38家污水處理廠、75座污水泵站、1140公里市政污水管網基本完工,污水量每天減少了80萬噸;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25萬噸/日,納污能力增加一倍多,昔日直排河涌的污水得到科學處理。農村污水處理中蘿崗與花都兩區提前完成治水任務。從化神崗村、南沙區紅嶺村建起了“袖珍污水處理廠”,去污賞花兩不誤。
通過十年努力,廣州市區內受污染的河涌重新煥發了生命活力,也讓廣州人逐漸恢復對河涌的溫暖記憶。而廣州的母親河——珠江的水質也在逐年地好轉。2010年8月10日,2066名健兒在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張廣寧帶領下,成功橫渡珠江。 (黃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