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網訊(記者牛曉萍報道)2010年6月5日是第39個“世界環境日”。聯合國環境署確定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多樣的物種,唯一的星球,共同的未來”。在響應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地球家園國際主題的同時,環境保護部確定我國2010年“六五”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為“低碳減排,綠色生活”。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征的發展模式。倡導綠色生活,旨在向人們傳遞低碳生活理念,提高公眾環保意識,使每一個公民、每一個家庭都成為環境保護的宣傳者、實踐者、推動者,自覺節儉消費,崇尚綠色生活,為低碳減排貢獻力量。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以往的發展使人類獲得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但是人口的過速增長及環境資源利用的無序、無度又使人類的發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不僅社會經濟受到影響,還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安全。作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在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面臨比世界其他國家更為嚴峻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形勢。沉重的人口負擔,人均資源不足,環境狀況惡化,制約了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影響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是水污染。許多江河湖泊遭受污染,全國75%的湖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二是二氧化硫、煙塵、粉塵、汽車尾氣等大氣污染。由二氧化硫排放引起的酸雨污染范圍不斷擴大,直接造成我國糧食、蔬菜和水果減產,林木死亡,土壤和水體酸化,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危害人群健康;煙塵的主要排放源是火電廠和工業鍋爐、采暖鍋爐,煙塵排放量居高不下,嚴重危害大氣環境;機動車排氣污染:我國機動車近年來數量增長迅速,汽車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排放總量逐年上升。三是固體廢棄物污染。我國固體廢物產生量持續增長,而固體廢物處置能力又明顯不足,大部分危險廢物處于低水平綜合利用或簡單儲存狀態。四是室內環境污染。由于建筑、裝飾裝修、家具和現代家電與辦公器材造成室內環境污染已成為影響人們健康的一大殺手,由此產生的空氣污染、噪聲污染、電磁波及靜電干擾、紫外線輻射等給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我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正在遭受環境污染的巨大沖擊。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將環境保護作為基本國策,并提出了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等一系列重大的戰略思想和戰略舉措。黨的十七大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面對經濟增長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的嚴峻現實,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一項戰略任務確定下來,提出要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推動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低碳減排,綠色生活”有利于緩解我國經濟發展的資源約束矛盾、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于減少污染排放、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新疆是偉大祖國的一塊寶地,總面積166.49萬平方公里,占祖國陸地總面積的六分之一,擁有得天獨厚的水土光熱和十分豐富的礦產資源,地緣優勢突出。同時,新疆降雨稀少,氣候干旱,沙漠面積和沙漠化土地面積大,屬于典型的暖溫帶干旱、極干旱性氣候,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綠洲面積僅占總面積的4.22%。我區的新型工業化起步較晚,作為資源大區和欠發達地區,資源開發與環境污染的矛盾將是長期客觀存在的,我們解決環境問題不能用停止發展的辦法來解決,而是要做到發展要快、效益要好、環境要不斷優化,環境問題只有通過加快發展才能從根本上加以解決。
中央新疆工作會議的召開使新疆迎來大建設、大開放、大發展的歷史性機遇,也是新疆環保工作大發展的歷史性機遇。為貫徹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議精神,自治區黨委召開了七屆九次全委(擴大)會議,明確提出了深入實施穩疆興疆、富民固邊戰略,始終把推動科學發展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努力推進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要真正實現跨越式發展,就必須始終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把中央的決策部署同新疆實際緊密結合起來,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牢固樹立環保優先、生態立區理念,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保護好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同步雙贏。如何在新一輪大發展中,妥善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有效防止污染加劇和生態破壞,促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既是環保部門面臨的重要課題,也是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戰略任務,可以說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實施污染減排,推進綠色生活,是新疆實現健康、可持續、快速發展的關鍵所在。
污染減排,綠色生活,首先要落實污染減排措施,確保完成“十一五”總量控制目標。“十一五”總量控制目標是國家宏觀調控的手段,也是國務院下達給各省市區的硬性指標。我們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確保減排任務的完成。一是切實落實地方各級政府和企業的減排責任。各級政府對轄區內的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工作負總責;各排污企業認真履行減排責任,按計劃扎實推進減排項目進度。二是加快推進工程減排。積極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工程和火電機組脫硫設施建設。加大重點排污企業污染治理力度,通過污染治理工程消除違法排污現象。三是加快推進結構調整減排和管理減排。加快淘汰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小火電、電解鋁、鐵合金、水泥、電石、碳化硅、有色金屬冶煉等落后生產工藝和設備。推行清潔生產,降低能耗物耗,從源頭削減污染,發揮管理減排效益。四是加強污染源監督管理。對污染治理設施運行情況開展專項督查,嚴肅查處和曝光不配套建設污染治理設施、長期超標排污,或擅自停用污染治理設施行為的企業,對重點案件繼續實行掛牌督辦和限期整改。建立預警預報制度,對問題較多、工作開展不力的地區實行通報,對整改不力的實施“區域限批”等措施。
污染減排,綠色生活,要以大氣污染和流經城市河流水污染防治為中心,加強城市污染防治。大力發展熱電聯產,推廣使用清潔能源。鼓勵集中供熱以大帶小,實行并網改造,繼續加大分散鍋爐及小鍋爐的拆并工作力度。推進現有集中供熱熱源的節能降耗改造,加大在線監測系統建設的力度。堅持以人為本,著力推進解決水污染、顆粒物、噪聲、餐飲業污染、生活垃圾與機動車尾氣污染等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加大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力度。重點推進烏魯木齊大氣污染治理規劃的實施。調整工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完成電廠小機組關停等一批重點節能減排項目。加強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將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納入《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考核指標。做好流經城市河流和國際河流跨界斷面水質考核及通報工作。強化對造紙、化工、釀造、印染等廢水排放企業的監督管理,提高廢水綜合達標排放率,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項目建設進程。推進伊犁河流域、額爾齊斯河流域、博斯騰湖污染防治規劃的實施。認真開展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加強突發性污染事故防范工作,確保環境安全。建立反應迅速、高效運轉的環境監測體系,及時監測并報告全區環境狀況,準確預警和監控重大環境突發事件。重點加大對石油石化、化工等行業的污染整治力度,切實做好尾礦庫風險排查工作,消除安全隱患。加強放射性伴生礦開發建設項目、電磁輻射環境管理,加快推進放射性源庫、危險廢物處置設施和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建設與運行步伐,強化對廢放射源及各種危險廢物的監管收儲。
污染減排,綠色生活,要強化環境監督管理,把好關口,努力實現全過程監管。貫徹落實《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促進資源富集區域、流域產業、項目合理布局。抓好建設項目環評審批、“三同時”監督管理和環保驗收工作,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控制。對于滿足環保準入條件的重大建設項目和涉及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等領域的項目,加快環評審批速度,推動項目盡快開工建設。積極引導工業項目向集約和園區化方向發展。嚴格執行環保法律法規、產業政策、行業環境準入條件和分級審批規定,規范建設項目的環境管理程序,從源頭上預防和控制污染;對涉及環境特別敏感區域、重點流域,存在環境污染高風險、生態環境影響重大的建設項目,要從嚴審查、審批。全方位落實“三同時”等各項環境監管制度,建立健全現場監督檢查和驗收管理機制。
#p#副標題#e#污染減排,綠色生活,要加強環境監督執法,維護群眾環境權益。深入開展飲用水源保護區整治,對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二級保護區內的新、改、擴建項目實施停業(產)或關閉,對超標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嚴格限期治理,把保障城鄉居民的飲用水安全作為全區環保工作的大事來抓。對影響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水質的環境污染和安全隱患問題進行集中整治。對威脅飲用水源安全的尾礦庫進行清理,消除污染隱患,確保群眾飲用水安全。集中開展對城鎮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等重點環境基礎設施的專項檢查,督促已投入運行的污水處理廠做好污泥無害化處理,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對不符合規范要求的生活垃圾填埋場要責令限期整改,垃圾滲濾液未經處理直接排放或處理不達標的,要依法依規對運營單位進行處罰。集中開展對重點區域流域、重點行業、重點工業企業的專項檢查,著力解決污染防治設施不正常運行的問題。對超標排污和污染物未經處理直接排放的一律停產整治。集中開展環保專項行動后督查。健全完善環境信訪工作機制,盡快建立聯動協調機制,抓好環境信訪案件的查處,尤其要加大對群眾反映強烈的重信重訪案件的查處力度,妥善化解廠群糾紛,切實維護社會穩定。
污染減排,綠色生活,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努力遏制重要生態功能退化。加強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對生態環境敏感區域進行動態跟蹤監測。重點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公路鐵路建設、水利水電建設和主要旅游景區的生態環境監管。加強對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積極協調自治區優勢礦產資源開發與保護區生態保護的關系,優化自然保護區的結構功能,努力爭取生態保護與資源開發雙贏。積極探索生態環境嚴重退化區域的生態修復示范技術,引導各地對生態環境嚴重退化區域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將生態修復與提高當地農牧民收入結合起來,使生態修復項目持續實施。
污染減排,綠色生活,要完善體制和機制,加大農村環境保護力度。貫徹落實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積極推進農村環境保護工作。一是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研究制定農村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的考核指標和考核辦法,推動農村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向基層延伸。二是推進實施“以獎促治”、“以獎代補”。建立農村環境保護專項資金,與中央、自治區的農村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形成良性互動,加快解決當地農村的突出環境問題。三是建立統籌規劃和資源整合機制。優先解決農村存在的群眾反映最強烈、要求最迫切、收益最直接的突出環境問題,發揮以獎促治項目的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整合農村各類資源,集中使用,綜合整治、整村推進,全面改善農村環境。
當前,新疆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必須把走科學發展道路、加快發展作為解決新疆問題的根本途徑,堅定不移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推進污染減排,踐行綠色生活,是新疆在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同時,保持新疆綠水青山的基礎所在,實現新疆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世界環境日的意義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狀況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危害。要求聯合國系統和各國政府在這一天開展各種活動來強調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作為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要認真宣傳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提高公眾對環境保護的意識。牢記環保衛士的歷史使命,掌握目前的環境現狀,積極探索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的新道路,全力以赴,真抓實干做好當前的環境保護工作,為促進自治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實現小康目標,做好服務。
污染減排、綠色生活,需要每一個單位、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的共同參與。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轉變資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多的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積極倡導并實踐低碳減排、綠色生活,保護和珍惜我們的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同創造我們美好的未來。
世界環境日的由來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并提出將每年的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同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接受了該建議。世界環境日的確立,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態度,表達了我們人類對美好環境的向往和追求。
聯合國系統和各國政府每年都在6月5日的這一天開展各項活動來宣傳與強調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每年6月5日選擇一個成員國舉行“世界環境日”紀念活動,發表《環境現狀的年度報告書》及表彰“全球500佳”,并根據當年的世界主要環境問題及環境熱點,有針對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環境日”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