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工作考核暫行辦法》發布。根據該辦法,城鎮污水處理工作將一年一考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于每年5月前對上一年度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工作情況進行考核。
而記者了解到,2008年以來,我省投資約6000萬元,在荊州建成了16座鄉鎮污水處理廠,目前這16家污水處理廠卻沒有一家正常運行——有的只進行了一個月的試運行,更多的則是自建成以來,從未開過設備。
“魚米之鄉”治污刻不容緩
在江漢平原腹地的四湖流域,每一個集鎮,都至少有一到兩條排污溝,各類溝渠更是不下千條。縱橫的溝渠成就了“魚米之鄉”的美名,但也默默地承接著生活、工業、養殖等各類污水。
資料顯示,隨著人口的增長,及農業、工業、養殖業的發展,四湖流域的水污染日益加劇。
荊州市環保局的資料稱,長湖荊州水域水質為五類、洪湖水質為四類,而各溝渠的水質更差,多為劣五類甚至更差,污染負荷早已超過環境承受能力,湖水早已失去了自凈功能。
巨資建起污水處理廠
2008年初,我省決定投資在荊州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其中,包括建立10座鄉鎮污水處理廠,共投資4131萬。
這些污水處理廠分布在洪湖、監利、江陵、沙市四個縣市區的10個鄉鎮,主要處理集鎮的生活及部分工業污水。此后不久,該市又有15個鄉鎮污水處理廠投入建設。
去年以來,這些項目均已建成。至目前,荊州已建成的鄉鎮污水處理廠有16個,總投資約6000萬元;正在建設的有9個,總投資約2000萬元。
污水處理廠長滿雜草
監利縣福田寺污水處理廠位于該鎮財政所院內,3日下午,記者來到這里,廠內空無一人,設備廠房的門虛掩著,瘋長的蒿草幾乎要將半露在外面的污水處理池掩蓋。“去年都建好了,但一次都沒用過。”財政所一名工作人員稱。
沒有運行的污水處理廠不止一家。本月上旬,記者連續走訪岑河、新溝、福田寺、瞿家灣等多個污水處理廠,所到之處,沒有看到一家正在運行。“實際上,荊州沒有一家鄉鎮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荊州市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據他們摸底,只有4家污水處理廠試運行過,其它的建成以后連試運行也沒有。
沒有正常運行的原因,說到底是資金問題。#p#副標題#e#
荊州市建委實地調查后預算,如果建立完整的管網,每個鎮需200萬至500萬元,而維持廠里的正常運行,每千噸每年需要10萬元。比如,新溝鎮污水處理廠設計能力為每天4000噸,每年運行費用需要40多萬。
據稱,如果全部建成管網,還需投資四五千萬元。荊州市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在荊州市拿不出這筆錢,而鄉鎮更是無力建設管網和支付運行費用。
市場化運作障礙多多
荊州市的城市污水處理廠目前均已納入市場化運作,通過收取排污費,維持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鄉鎮污水處理廠能否也借鑒這種模式?
沙市區岑河污水處理廠是目前首家嘗試社會運作污水處理廠。今年初,鎮政府將污水處理廠委托給鎮自來水廠管理,并通過物價部門審核,開始征收排污費。“我們申報的是每噸自來水收0.6元排污費,最后只批了0.4元。”岑河鎮自來水廠負責人陳繼堂介紹,目前,他們每月排污費大約可收2萬元,但每月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的費用需要6萬元。
根據預算,鄉鎮每噸污水的處理費用需1.2元至1.5元。據介紹,荊州不少鄉鎮的自來水價已達每噸1.5元至2元,如果再收取1元多的排污費,群眾將無力負擔。“望通過政府補貼和收取排污費兩個途徑,來解決污水處理廠的運行費用。”陳繼堂建議。
建成的閑置著,后面的還在建
“一邊是黑乎乎的污水在肆意流淌,一邊是數千萬元的凈水設備閑置不用。我們看著心疼啊。”新溝污水處理廠廠長張私作說,污水處理廠都建在污水溝邊,閑置的機器老化速度更快。“四湖治污刻不容緩,尋求保證鄉鎮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的模式,更是刻不容緩。”荊州市建委相關負責人說,他們希望污水處理廠的困境能引起重視,多方解決難題,保證順利運行。“否則,正在建設和規劃建設的污水處理廠,建成后必將再次陷入無法正常運行的尷尬。”
記者了解到,目前,荊州市在建的有9座污水處理廠,規劃建設的還有14座,它們的總投資超過5億元。(劉漢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