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深圳灣怎么了?將近一個月,晶報記者團隊跟隨人大代表持續跟進深圳灣污染事件,就在上周五,李繼朝、楊勤、鄭學定、黃翔等18位人大代表面對面約談了三個主要政府部門,面對代表種種質疑,某些主管部門含糊其辭的回答讓代表們頗感失望,代表們表示,既然深圳灣污染問題那么復雜,牽涉多個部門,希望能成立深圳灣治理建設協調辦公室,共同解決問題,減少相關部門相互推諉的情況。
讓深圳灣排污口
暴露在陽光之下
回想起月初視察深圳灣后海片區海域的污染,李繼朝、宋茹、楊勤、鄭學定等代表仍記憶深刻,15公里濱海帶有31個排污管道,其中6個管道直排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沒聞過更臭的了。”去視察過的人大代表這樣形容。
“我建議要鏟掉那些用來遮擋的花草,讓深圳灣排污口暴露在陽光下。”鄭學定代表回憶,當時他們視察的時候發現,排出臭氣的排污口被一排修剪成正方形的綠化林“秘密”包圍起來,周圍的水泥板還有長籠網和竹筏,如果不認真看還發現不了。“遮不住的是丑陋,遮住的往往就是責任。”鄭學定表示,他建議把那些花草“鏟掉”,讓排污口暴露在陽光下,讓老百姓都能更直觀地感受深圳灣的臭、臟和丑陋,因為他已經忍無可忍了。宋茹代表回憶,她稍微撥開一些花草,聞到的氣味差點讓人暈過去,她說,再美麗的花草也掩蓋不住丑陋的東西,她也十分支持把丑陋的東西暴露出來。
希望相關政府部門
能給出一個時間表
“問題海產品天天在深圳的餐桌上出現,這多么令人擔憂,到底哪個部門在管,非要出了人命才能喚醒關注嗎?”在上周五面談政府部門會上,宋茹代表對于“問題海鮮”表達了萬分的擔憂,根據此前人大代表申請面談的計劃,他們列舉的“八大問題”中,就有兩個問題提到,“深圳灣片區非法養殖和捕撈問題詬病已久,責任單位有哪些?協調配合得如何,為何久治不力?”“來自深圳灣片區的‘問題海鮮’,為何長期‘鮮活’,無人監管?”但是會上,國土規劃局相關負責人含糊其辭的表述讓代表們十分惱火,甚至還說非法捕撈水產品監管部門除了國土規劃局,還涉及漁政、邊防、城管、市場監管、科信貿委等多個部門,代表們認為,這種“九龍治水”的方式容易讓某些部門相互推諉。宋茹代表表示,如果找不到責任部門,問不到解決辦法,她會聯合其他部門直接“登門”去問。
韓蔚代表表示,一提到“究責”,政府部門個個都往后退,其實他們人大代表最終目的并不是要“究責”,而是想讓相關單位都來解決問題,而正因為相關部門相互推諉,所以才讓代表們不得不找負責部門。對于相關部門回答說的“盡快解決”,她希望能得到一個回復,盡快是多久?是三天,一個禮拜?還是多久?韓蔚代表希望相關部門能給出一個時間表,梳理清楚哪些問題能解決就先解決。
人大代表認為相關部門
或是不敢拿出審批文件
“我最不理解的是,政府部門不敢拿出發放過的證件。”李繼朝代表告訴記者,他連續兩屆寫了關于治理深圳灣污染的建議案,并和一些人大代表一起到現場視察,加上晶報記者團隊的探訪,他認為深圳灣污染的嚴重性和嚴峻性也逐漸被曝光在普通老百姓面前,但面對人大代表猛烈炮轟后海片區開發商排水證件“先用后驗”的問題上,上周五到場的水務局、規劃國土委、人居委三個部門卻選擇了集體沉默,約談一度陷入僵局。李繼朝、鄭學定、宋茹、楊勤等代表甚至放出狠話,表示愿意吃盒飯、甚至晚上晚點下班都要看到相關部門審批的證件,最后與會的相關工作人員才表示“回去梳理”。
“這些部門拿不出自己批過的文件,我表示十分失望,我感覺他們不敢拿出來,這背后隱藏著很多問題。”李繼朝代表認為,他們要追查后海片區開發商的總數,已建的有多少,在建的有多少,排水證上已經批復的有多少,沒有批復的有多少,對于未批復又有污水的開發商如何處理等問題,“他們這次不拿出來,我們會繼續跟進。”李繼朝說,他們想要看每一個開發商的相關批示文件,查漏洞,然后讓相關部門徹底負責起來。黃翔代表參會后表示有些惱火,他稱自己突然明白老百姓有時為何要選擇“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的做法。
□記者手記
誰來拯救深圳灣?
連日來,晶報策劃報道的深圳灣海域污染及其非法養殖與捕撈問題,經過曝光后,持續成為市民關注熱點。一個水灣的治理牽出我市相關7個部門,甚至更多部門,但多頭管理卻并未產生“1+1>2”的效果,反而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出現互相扯皮的情況。
為探究問題的本質,晶報多路記者組成“深圳灣采訪團隊”,通過走訪沿岸、過境香港、隨船出海、跟蹤車輛,聯系包括深圳各職責部門和香港方面的相關單位……隨著報道深入,癥結曝光步步緊逼,其他紙媒、新媒體和電視媒體也紛紛跟進,人大代表約談相關政府部門,期待八大提問來共同梳理問題根結,商討治理辦法。因為相信辦法總比問題多,既然膿瘡已被捅破,接下來上哪些藥、如何上藥都考驗著各部門的專業性,而不能依舊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其實稍稍留意一下就會發現,這些年,媒體關于深圳灣污染的報道堪稱密集,每隔一段時間,它就會進入公共視野當中:市民發問、委員代表“放炮”、專家學者建議……但不解的是,深圳灣污染依然如故,相關部門依然“馬照跑、舞照跳”。
但是現實總是沒有想象的好,人大代表約談7部門只來了3個,會上相關部門的沉默和人大代表的激動形成鮮明對比,讓人不免感覺面臨“雷聲大,雨點小”的結局。必須承認,深圳灣污染問題并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也不是一天兩天能夠解決的,需要大家予以長期、持續地關注。只有不斷深究,才能推動事件的進步,抓好措施的落實。不過,有進展總比沒進展好,值得欣慰的是,記者從內部人士了解到,昨日,市領導放棄了周日的假期,內部約見了人大代表和各相關職能部門,“來了很多職能部門,接下來這些部門都會有很多行動”,代表們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