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區總面積700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55平方公里,農林區面積645平方公里。農林區主要集中在大青山南坡沿線,境內地形地貌多樣,物種類型豐富,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是呼和浩特市重要的生態經濟區和生態涵養區。
保護和治理好大青山南坡沿線生態環境是保護呼和浩特水源地的需要,也是建設美麗首府的需要。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提出將大青山南坡打造成為集生態保護、休閑觀光、新農村建設為一體的首府生態功能區。大青山南坡綜合治理后,將有效提高呼和浩特市防洪整體能力。新城區掀起新一輪生態建設熱潮,宜居新城區日益崛起。
調整農村發展布局 打造都市生態農業發展帶
在強化生態安全的同時,新城區按照走特色化、集約化、標準化、產業化發展的道路,將綠色農牧業發展和生態旅游發展相結合,努力做大做強。
新城區區域內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有圣水古城、大窯文化遺址、摩崖石刻等許多名勝古跡。但由于缺乏發展的規模化和產業化,新城區在過去幾乎全部是傳統農牧業區,高投入低產出,區域先天優勢并沒有充分展現。
新城區轉變發展思路,依托生態和文化兩大資源,整合現有村莊,著力打造特色旅游集鎮、特色民俗村,重點圍繞圣水古城、中央公園等產業片區進行建設,把生態保護、現代農業、旅游觀光融為一體。
同時,通過調整農村發展布局,新城區將特色種植業、高新科技農業產業和花卉養殖業與休閑、觀光、采摘業相結合,積極打造都市生態農業發展帶,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新發展。重點打造大青山沿線生態農業發展帶與農家樂體驗式旅游相結合,生態旅游風景線與農家樂休閑度假相結合,生態科技園建設與大青山外圍高速路沿線綠植果蔬花卉種植帶相結合的觀光生態農業產業鏈。
新城區在加快推進綠色種植業與旅游觀光相結合的協調發展中,以大青山綜合治理保護和生態景觀建設為重點,以大青山南坡山、河、林、草、農等自然景觀和大窯歷史文化為代表的產業資源為抓手,全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交融、文化特色濃郁的呼和浩特市后花園。
記者看到,內蒙古呼和浩特草原馬匯項目正在緊張施工中。這一項目以馬文化為主題,將現代的國際馬管理經驗與深厚的蒙元文化相結合,打造從育馬到賽馬、從騎馬到馬術的馬產業鏈。與之相鄰的10080畝草場規劃用地已經完成種草9000多畝,建成后,這片草場將是距呼和浩特市區最近的“草原”,可謂草原就在家門口。
“隨著大青山南坡生態保護、觀光旅游、健身休閑等一系列項目的推進,大青山南坡沿線150公里內,不僅有沿山生態路、自駕游行車道和騎行道,還有多樣的生態景觀。采摘、爬山、騎馬、看賽馬等休閑娛樂項目貫穿沿途,新城區必將充滿活力。”張銳介紹說。
推進新農村建設 與創建國家級生態區結合
在大力推進生態環境改善的同時,新城區不斷優化空間布局,將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融于景觀結構調整中,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
新城區整合鄉鎮自然生態、農業與工業生產、生活設施三大體系,保留農村的自然田園風光和歷史文化底蘊,確保農村人居建設不破壞自然生態和鄉土文化特色。
在水磨村新農村改造區,一棟棟顏色統一的新房徹底改變了村子的舊模樣,經過規劃改造,全村原來凌亂破舊的老房子全部推倒重建。
“重建后的房屋,不僅解決了用水、用氣等問題,還使居民可以利用自家條件開設農家樂。不僅改善了居住環境,也拓寬了村民的發展渠道,為村民增加收入創造了條件。”新城區保合少鎮人大主席卜剛毅介紹說。
水磨村村民告訴記者,“政府提出義務造林和禁牧,現在生態環境恢復了,村民的環境意識也提高了,許多村民都成為護林員,現在蓋了新房子,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回來了。”
不僅是房屋改造,在推進水磨村新農村示范點建設中,新城區集合哈拉更、烏蘭不浪、哈拉沁村統一建設了吉祥新集鎮,打造低碳創意農業博覽園,形成以“生態休閑環境、綠色無公害食品、樂活體驗方式”為特色的農業品牌,打造集生態建設、加工銷售、示范推廣、科普培訓、信息交流、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現代設施農業示范基地,成為都市休閑與鄉村度假的核心板塊。
利用不同地塊打造不同風情,把新農村建設與創建國家級生態區結合起來,是新城區生態建設的一個大手筆。
惱包村距離城區15公里,新城區重點按照“一園兩區”(路東居民住宅小區、物流區和路西農業觀光園)進行規劃,同時對道路兩側和村北的綠色通道進行綠化。
“政府每畝地一年補助300元用于種樹,現在村里環境越來越好。政府還給我們辦了養老保險,生活也有了保障。”惱包村副書記田七十四介紹說。同時,惱包村通過建設物流園區和農業觀光園,增加了村民的就業機會和收入。
在惱包村記者看到,居民住宅小區正在建設,完工后,目前居住于村北大青山南坡沿線的居民將全部遷入新建小區,遷出區將按照生態保護綜合治理區予以建設,以此加強對水源保護區的有效保護。
新城區國家級生態區的創建和大青山南坡生態綜合治理工程等項目的開展,不僅充分體現了內蒙古自治區提出的“8337” 發展戰略部署中的草原文化、旅游基地、生態安全等8 個發展定位,也是新城區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隨著整體工作的推進,再現的將是一個環境優美、舒適宜居的新城區。
規劃先行 控制資源消耗型產業發展規模
新城區生態建設工作起步較早,但對大青山南坡沿線缺少整體規劃。呼和浩特市2012年正式啟動的大青山南坡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工程,加大了大青山南坡生態環境治理力度。
“早期的新城區大青山南坡沿線沒有完整詳細的規劃,水磨、野馬圖等背靠大青山的村子基本保持自然狀態,對呼和浩特市一級水源保護區缺少有效保護措施。在確定對大青山南坡進行生態保護和治理后,我們首先明確規劃先行,委托南京環科院對大青山南坡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做了詳盡規劃。”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副書記、政府代區長張銳介紹說。
規劃中明確指出,大青山南坡80%的區域用來加強生態保護和治理,20%的區域進行有限制建設,其中包括這一區域內原有村莊的居住占地面積。
適時調整生態項目是實現生態區創建戰略的重要環節。在規劃實施過程中,新城區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途徑,有效控制資源消耗型產業的發展規模。
按照呼和浩特市整體規劃發展的要求,新城區重點推進圣水古城片區、吉祥小鎮片區、草原馬匯片區、新城牧歌片區、中央公園片區、青山人文片區、東河創意片區等七大片區的十大項目建設。其中,新城牧歌項目重點打造現代牧業產業園、牧業總部基地、草原現代牧業博覽園。
新城區環保局局長朱瑞祥介紹,新城牧歌項目原本包含了牧業養殖,但經過環評,牧業養殖將影響周邊環境,造成飼養區地下水水源污染,破環生態環境。因此,新城區最終舍棄了牧歌產業片區中的牧業養殖項目,只保留牧業總部基地和現代牧業觀光博覽園,突出生態綠化和休閑觀光旅游。
按照創建生態區規劃目標,到2015年,新城區國家級生態區建設的各項指標將進一步完善和提升,生態建設重點區域及重點項目完成并得到推廣。
據介紹,大青山南坡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工程完成后,將有效提高呼和浩特市防洪整體能力,滿足大青山南坡生態保護綜合治理的生態用水要求,使大青山水土保持治理度從40%提高到60%。恢復圣水梁高山草原生態,完善生態區基礎設施建設,使大青山沿線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交通干線、文物古跡和旅游設施的生態安全得到有效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