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丹江口市胡家山小流域以前是“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團糟”,近年通過實施水土保持清潔型小流域建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林草覆蓋率已達80%以上,解決了流域內群眾飲水難、耕作難、灌溉難、行路難、收入低等問題,治理后增加農民收入是治理前的3倍,實現了村容整潔、生產發展。
胡家山小流域是湖北省實施清潔型小流域建設的案例之一。省水利廳水土保持處處長吳遵雄18日向記者介紹,湖北在治理水土流失的過程中,著力開展以治山、治水、治窮為根本的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目前有9個市(州)、28個縣開展了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實施小流域達86條,累計投入資金8.1億元。
據介紹,湖北省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區僅占20%,是我國水土流失大省。山地和丘陵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水土流失問題比較普遍。隨著人們生產與生活活動的日漸頻繁,水土流失與生態環境破壞有愈演愈烈之勢。自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人們就在為抵制或治理水土流失做著不懈努力,從以水土保持為主逐漸衍化到今天的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
為實施科學的水土流失治理,2004年湖北省啟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項目,經過近10年的不斷探索與實踐,已經形成了一套科學、完整的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治理模式,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時,有效保護了水源,改善了水質,美化了人居環境,促進了當地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
吳遵雄說,下一步,湖北省還將制定專項規劃,落實專項資金投入,不斷豐富建設內容,將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融入全省“三萬”活動建設內容之中,整合社會各方面力量推進以村莊環境整治為主要內容的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