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無錫市太湖藍藻全面爆發,導致無錫全市自來水發臭,市民無法飲用,一時間,無錫大小超市的礦泉水都被搶購一空。于是無錫市開啟了治理太湖藍藻,保護太湖水源的道路。時至今日,當年藍藻全面爆發的情況再也沒有發生,市民享用著干凈無異味的自來水。那么,如今的太湖是什么樣子,無錫市又是怎么治理并改善水源的呢?
10月23日,記者來到無錫市,在當地太湖辦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來到了太湖邊。一望無際的湖岸線,平靜安逸的湖面上看不到一點藍藻與垃圾,頭頂上偶爾有幾只白鷺飛過,顯得格外恬靜。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如今的太湖,就好像世外桃源,藍藻、垃圾越來越少,剩下的只有寧靜的安逸。
而這一切都源于當地環保部門對太湖的治理。尤其,07年湖水散發惡臭的元兇:藍藻,也日趨減少。在太湖邊上的一處辦公樓,記者終于看到了藍藻減少的“功臣”:打撈處置監控調度系統。“33個水感傳感器,每5分鐘傳送一次水面變化數據,以此判斷水質優劣、藍藻爆發的指數,毫無疑問,這對保護太湖水域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監測中心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通過監測點傳輸回來的水壓、水質等數據,可以有效判斷藍藻的生長情況,“這個監測系統幫了我們大忙,今年夏天持續的高溫,要不是通過這個系統預判再進行打撈,太湖的藍藻可能又要瘋狂生長了。”
此外,對于打撈上來的藍藻,監測中心通過機器進行分離、干燥、凈化等步驟,將無害的湖水再次排進太湖,既減少了藍藻對湖水的危害,又對湖水質量沒有傷害。
當然,遇到突發且具有強破壞力的情況時,打撈藍藻也并非唯一保護太湖水源,保證市民飲水的方式。在錫東水廠,無錫自來水公司總經理戎文磊向記者介紹了于今年7月21日正式投入使用的“安全供水高速通道”。一條總長40.35公里,主要口徑為2.2米和2.4米鋪設在地下的供水管道,從北到南把使用長江水源與太湖水源的四大水廠連成一體,形成一條為無錫市民輸送清水的“綠色通道”。
“水質都達到標準的時候,錫澄、中橋、雪浪、錫東四大水廠共同為市民供水,萬一太湖水的水質達不到標準,負責輸送太湖水源的管道就會關閉,剩下輸送長江水的管道則還會將水源輸送到各家各戶,第一時間讓市民用上干凈水。”戎文磊告訴記者,高速通道建成以后,即便太湖再次出現07年的狀況,也完全不會讓市民用不上自來水。
據介紹,07年太湖藍藻事件以后,為保證市民用水,無錫市從2008年便啟動了錫澄供水工程,形成了太湖、長江雙水源供水格局。然而,由于無錫供水管網的“通行能力”有限,輸送長江水源往往“力不從心”,干凈優質的水不能通往無錫市的每個角落與市民家中。為此,投資達8.3億元的“安全供水高速通道”便開始建設并投入使用。“有了這個高速通道,長江水的調度能力增加到每天100萬噸,一旦一個水源發生波動,立馬‘切換’到另一個,5個小時內就能達到無錫的所有居民家中。”戎文磊說。
“而且這個系統不僅只是切換水源,保證市民用水這么簡單,我們從入水便開始對水質開始進行凈化,在通過自來水廠進行二次進化,現在所使用的水比以前還要優質許多。”看著管網線路圖,無錫市太湖辦一位工作人員甚至向記者開玩笑道,“現在看來,無錫能用上這樣的‘活’水,也算是藍藻事件后因禍得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