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哈藥總廠污染物排放”在當日被央視曝光,自有其深意;而對于有著50多年歷史、年銷售額近50億元的哈藥來說,從陷入污染門的這一刻起,就必須面對公司成立以來最大的危機——打著“追求人類健康”的旗號,卻從事著肆意排污、破壞環境、危害居民健康的活動。之后,該企業被下達《環境保護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環保部門將對企業違反環保法規的事項給予行政處罰。
曾有人說,環保是醫藥行業的生命線。作為全國醫藥行業的“百強企業”,哈藥危機所折射出來的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給整個醫藥行業敲響了警鐘。
“治病”還是“致病”?
央視“哈藥總廠污染物排放調查”一片,呈現給觀眾的是怵目驚心的場景——地處哈爾濱城區西南部的哈藥總廠,周圍被高校、醫院和居民區所環繞。但這里,“地上堆的,水里流的,空中飄的;固體、液體、氣體”,卻時時刻刻危及人們的健康。
記者從哈藥公司2010年的年度報告中了解到,作為上市企業,該公司已經形成了一條涵蓋原料藥、制劑和醫藥商業的完整產業鏈,并且每個細分領域都有優勢企業,打造了產銷一體化的核心競爭優勢。其中,央視所曝光的哈藥總廠是國內頭孢菌素類藥品生產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藥品生產企業,全年實現銷售收入44.61億元。
如果不是通過真實的鏡頭,很難想象一家以治病救人為己任的醫藥龍頭企業,竟然成了污染環境、損害人民健康的排污大戶。
環保投入不足是癥結
在全國醫藥行業,哈藥的名頭十分響亮。這除了得益于近年來企業規模發展迅速、經濟效益不斷攀升,另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在廣告營銷方面非常“舍得投入”。
從哈藥公司最近兩年的年度報告披露中可以發現,2008年、2009年其廣告費用均在4億元以上,2010年更是達到驚人的5.4億元。通過各種媒介廣告的狂轟濫炸,“哈藥六廠”、“護彤”、“嚴迪”、“瀉立停”、“蓋中蓋”等品牌,在業內外已具有廣泛的知名度。用該公司負責人的話說,“這是公司最大的無形資產”,也為公司和股東創造了巨大的財富。
然而,相比廣告投入上的“大手筆”,其在環境保護方面卻顯得十分小氣。盡管公司在年報中稱“歷來重視環保工作”,并下大力氣,采取多種措施,推動減排及清潔生產。但數據顯示,2010年哈藥公司用于廢水、氣味、煙塵、二氧化硫減排等方面治理的新增投入僅為1960萬元,不及其廣告投入的零頭。
對此,在近日召開的哈藥總廠污染調研現場會上,國家環保部東北督查中心副主任白保柱的表態切中肯綮。白保柱認為,哈藥環保投入不足,在這次事件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另據記者了解,哈藥這兩年不舍得在環保方面花錢,也與其整體搬遷計劃遲遲不能啟動有關。有媒體報道,兩年前哈藥總廠就因環境污染問題被曝光,此后哈藥總廠的搬遷計劃就列入了討論之中。不過,由于選址問題和近百億元的搬遷成本,使得這一治本之策一直沒能付諸實施。
有業內分析人士指出,哈藥污染事件反映了目前制藥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對環保重視不夠,投入不足,一些企業寄望于鉆法律法規的空子。只想著如何把企業做大做強,卻置社會責任于不顧。而政府有關部門在監管層面的缺失以及執法環節的疏漏,也使得這一問題未能得以解決。
醫藥行業面臨重新洗牌
制藥業的排放污染問題,拷問著企業的良知,而對環保的重視和投入,則成為衡量制藥企業社會責任感的標尺。
一位醫藥行業分析師告訴記者,這兩年醫藥企業面臨生產資源價格持續上漲,制造成本大幅上升的不利影響,這也是不少企業吝于在環保等無法帶來經濟效益的領域加大投入的主要原因。據了解,醫藥產品的生產中有相當一部分屬于高污染、高能耗行業。而環保治理的巨大投入必然會降低企業利潤。以此次哈藥總廠為例,僅污水排放一項改造就需4000多萬元,全部改造完成,投入預計在1億元以上。該人士表示,重視環保會使得一些企業減少產量,加大環保投入又增加了成本。“因此,單從經濟因素考慮,這對企業來說是一次艱難的取舍”。
不過,從長遠來看,隨著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的實施,醫藥行業重新洗牌難以避免。一些規模小的醫藥企業很可能因為環保壁壘而被淘汰。而那些只注重眼前經濟利益,忽視社會責任和長期發展的企業,也將面臨更大的危機。
當前,環保已成為國際貿易壁壘的一部分,企業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正成為國際經濟行為的基本準則之一。因此,專家指出,制藥企業環保投入成本里也隱含著“機會成本”,高水平的污染治理能力將給企業帶來更多的發展和貿易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