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海洋體檢報告出爐,馬鑾灣海域嚴重污染
生活污水直排大海是禍首
馬鑾灣海域仍為嚴重污染海域,科技中學排污口、五緣灣頂排污口和埭遼排污口對海域環境造成的危害或潛在危害較大。昨日上午,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對外發布《2010年廈門市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通報了去年我市海洋環境狀況的綜合分析與評價。
這份“海洋體檢報告”,監測的是廈門全海域390平方公里,內容詳盡。與2009年相比,2010年廈門入海污染物有所減少。其中,所監測的15個陸源入海排污口污染物年排放總量,較2009年減少28.9%。
[體檢報告1]
大嶝海域最清潔
監測結果表明,2010年廈門海域水環境質量基本穩定,清潔和較清潔海域面積占全海域面積的52%。海水中主要污染物仍然是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
各海域水質綜合評價等級排序依次為:大嶝海域(清潔海域)、東部海域(較清潔海域)、南部海域(較清潔海域)、同安灣海域(輕度污染海域)、西海域(中度污染海域)、九龍江口海域(中度污染海域)、馬鑾灣海域(嚴重污染海域)。
病因:專家介紹,馬鑾灣海域水質問題主要是歷史的,過去這里一直是工業區,遺留下來的問題嚴重。目前,馬鑾灣海域的污染源頭主要來自集美和海滄兩地的生活污水。其中,海滄區主要來自東孚和新陽街道,目前海滄66個排污口排向馬鑾灣,日排水量有5600多噸。集美區有8個排污口每日排向這里,日排水量達到16000多噸。
[體檢報告2]
生活、餐飲污水排入大海
陸源污染仍然是海域污染的源頭,近岸海域環境污染趨勢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在2010年監測的15個陸源入海排污口中,有5個(同安污水處理廠、石渭頭污水處理廠、集美污水處理廠、筼筜污水處理廠和海滄污水處理廠)綜合評價達標,其余10個排污口,綜合評價未完全達標,超標污染物主要為總磷。
其中,位于科技中學、五緣灣頂的排污口和埭遼排污口這3個排污口,綜合評價達到B級(危害程度:將對海域環境造成的危害或潛在危害較大)。(本報曾做過相關報道詳見本報2011年1月8日第A5版《五緣灣太臟被稱“污顏灣”》和2011年3月5日第A8版《埭遼水庫到底歸誰管?》)
病因:據海洋專家分析,位于環島路附近的科技中學排污口,對海域環境造成的危害,主要源于附近上李的生活片區產生的污水排放,再加上污水管網體制不健全,這里的污水并未能納入到污水管網體制內,而是直接排放入海。此外,此處附近臨海餐飲業排放污水,也勢必造成這片海域的嚴重污染。
[體檢報告3]
白城鼓浪嶼
水質下降
我市主要海水浴場綜合水質良好。黃厝海水浴場健康指數為“優良”的天數占92%,較2009年有所上升;椰風寨、海韻臺、太陽灣海水浴場健康指數優良的天數占87%,與2009年持平;白城和鼓浪嶼各海水浴場健康指數為“優良”的天數占64%,較2009年有所下降。
病因:海洋預報臺相關負責人表示,海水浴場水質下降原因一方面是受降水污水的沖刷,水質的監測與季風降雨這樣的外部環境影響很大 ,其次來自漳州、泉州等上游海域漂浮物的影響;第三則是來白城與鼓浪嶼的游客激增,人為帶來的污染物也越來越多。
[體檢報告4]
入海污染物
鋅含量增加
監測顯示,2010年九龍江入海污染物總量較2009年有所下降,但重金屬中鋅含量有所增加。同安東、西溪入海污染物中,油類和重金屬中鋅含量同樣有所增加。#p#副標題#e#
病因:專家介紹,海洋環境監測部門在5月、8月和10月進行了3個月的監測,監測結果反應為鋅含量增加,專家分析有可能與上游有色金屬開采有關。
專家為海洋號脈開方
在昨日的情況說明會上,針對這份“海洋體檢報告”,海洋專家齊聚為海洋“會診號脈”。
據了解,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組織廈門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站、國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國家海洋局廈門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和福建海洋研究所等單位,共同承擔了廈門海域環境監測任務。
[開方1]
清淤開堤種紅樹林
馬鑾灣海域水質會一直“臟”下去嗎?昨日,面對這個疑問,海洋三所專家向記者透露,馬鑾灣海域目前正在進行開堤前的清淤,“淤泥上岸”并種上紅樹林。“不過隨著清淤工程的進行,使灣內水動力不斷交換,馬鑾灣的水質問題將得到解決。”
[開方2]
完善地下管網建設
昨日記者從會上獲得最新消息:根據今年前兩個月的監測顯示,目前在五緣灣的截污工程已經對上流管網進行截污,排放量已經明顯減少。“截污設施投入使用,將極大地改善目前五緣灣污染嚴重的現狀。”
針對埭遼排污口問題,專家分析說,主要受到埭遼水庫水質的影響。據悉,埭遼水庫整治清淤,將有利于這一海域水質改善。
此外,針對科技中學附近排污口,專家呼吁盡快完善地下管網建設。
[開方3]
完善廈泉漳合作機制
廈門海洋與漁業局資源環保處洪榮標告訴記者,將進一步健全廈門海洋及海岸帶綜合管理機制,不斷完善廈泉漳海洋環保區域合作機制。重點是落實海洋生態系統管理理念,推進《九龍江流域———廈門灣生態系統管理戰略行動計劃》的實施,為省政府及相關部門、廈門、漳州、龍巖三市更好地實施九龍江流域管理,和廈門灣環境管理提供決策支持。
“廈門市的海域環境保護單純依靠廈門市是不可能實現的,海域治理不能有行政區劃和邊界,而需要共同治理。”
因此,廈門將在原先合作的基礎上,拓展與泉州、金門的合作,逐步構建“大廈門灣海洋環保合作機制”,共同解決珍稀物種保護、生物入侵等問題,實現監測資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