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特大暴雨裹挾著泥沙沖刷著邵武市大小河床溪流,引發特大洪澇災害。然而,昔日汛期兇悍、災害頻發的同青溪山口小流域卻表現良好——歷經三年的綜合治理使防洪設施發揮巨大作用,難以馴服的水患得到有效遏制。同青溪山口小流域的這一變遷,源自羅群榮等11名南平市人大代表的一份議案。
水患,引來代表議案
同青溪山口段流域位于邵武市南郊山口村境內,河道總長7.13公里,流域面積103平方公里。前些年,這個流域水土流失加劇,河床不斷改道,大片農田被毀,原有的農田千余畝變成荒灘,土地嚴重沙化,余下農田隨時都有被洪水侵蝕的危險,汛期山洪地質災害頻發,農民的房屋也遭受威脅,嚴重危及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安全。當地群眾要求治理同青溪流域的呼聲持續不斷。雖然邵武市幾屆領導十分關注小流域治理工作,然而,因小流域綜合治理是項系統工程,需大量的資金投入,且又屬于公益性工程,主要體現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難以按市場化運作,終因資金匱乏,難以破題。
2006年6月,連續擔任南平市二屆、三屆人大代表的邵武市人大常委會委員的羅群榮,下鄉開展蟲情調查,途經同青溪流域,因道路被連日暴雨沖毀,只得下車前行。因洪水暴漲暴落沖刷,良田變荒灘,村民半年多的辛勤勞作顆粒無收。映入眼簾的悲寂、蒼涼,讓與農村工作打交道多年的羅群榮心痛神傷。在隨后的幾天下鄉中,每到有災害的地方,羅群榮都會向村民、鄉村干部了解相關情況。每當談及此事,村民們有說不完的苦衷,鄉村干部亦有道不出的無奈。同時,她從媒體上獲悉,因為那場暴雨,不僅在邵武,南平市大部分縣(市)區也存在類似情況,特別是農村受災更甚。群眾的深切呼喚引起了人大代表的高度關注。羅群榮、鄒日娥等多名南平市人大代表數次到同青溪流域考察,聽取當地村民、同青溪流域所在地的城郊鎮政府和邵武市水利、國土等部門的意見和建議,查閱大量的資料,向多位水利專家了解有關情況。
2007年3月,南平市人大三屆一次會議上,羅群榮、鄒日娥等11名人大代表聯名提出了“關于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提升區域性生態質量”的議案,詳細分析了控制閩北85%%面積的小流域頻發災害的原因,對繁衍生息棲息地人民群眾的影響,對工農業生產的破壞、經濟發展的影響,并圍繞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提出“山水田林路、蓄清預保筑”具有很強針對性的六點建議。這是一份凝聚邵武市各級人大代表集體智慧的議案。
治理,人大重點監督
#p#副標題#e#
議案一經提出,立即引起大會的高度重視,大會主席團在討論時認為,小流域的生態環境,關系人民群眾長遠的根本利益,決定著閩北山區的生態環境。搞好小流域治理對于提高小流域防抗洪澇災害能力,維護小流域的生命健康,打造海西綠色腹地,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是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決定將議案列為大會一號議案,正式交由南平市政府辦理。至此,一場綜合治理小流域的大戲在閩北有聲有色地上演。
為確保決議得到有效執行和落實,把事關閩北持續發展、社會性、公益性的議案辦理好,南平市人大建立了“上下級人大聯動”的工作模式,把支持和監督政府及職能部門治理小流域的工作作為近年的監督工作重點。南平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巖生、吳榮才、張淑云等領導多次深入同青溪察看了解工程建設情況。邵武市人大常委會積極行動起來,專題聽取和審議了市政府同青溪山口小流域治理工作匯報,支持政府積極探索新時期小流域治理的新要求、新內涵,拓展解決工程建設資金的新途徑,主任陳心坦多次帶領在邵武的省、南平市人大代表對工程建設情況開展視察調研,及時發現問題,跟蹤解決。城郊鎮人大全力以赴做好沿線村民的相關工作,通過召開村民代表、戶代表會議廣泛聽取吸納群眾意見,做好農田權屬確認和征地及工程建設中的維穩工作,努力營造小流域治理的良好氛圍。
行動,政府做實規劃
南平市政府接到議案后,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擺上了市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時任市長龔清概專門作出批示,并對辦理工作提出要求,同時召開政府常務會議對《議案》進行專題研究,決定成立由分管副市長任組長的治理小流域工作領導小組,指導協調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聘請有關專家參與小流域治理論證規劃,到邵武召開座談會征求代表對議案辦理工作的意議建議。當年《南平市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出臺。治理由生態公益林保護建設、田間基礎設施建設和防洪減災建設等三大類11個專項工作任務組成,總投資32億元,目標年為2020年。小流域治理工作緊鑼密鼓地行動起來。2007年11月,首批4條綜合治理試點示范河流開工建設,邵武同青溪位列其中,擬投資3520萬元,分三年實施,實現路相連、渠相通及生態防護,新增耕地魚塘近1500畝,流域的生態環境將得到徹底改善。
實招,治理凸顯成效
治理小流域,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邵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制定了詳細周密的計劃,精心組織工程實施。邵武市委書記梁偉新、市長武勇共同召開現場辦公會議,成立同青溪山口小流域綜合治理示范項目領導小組,由市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梁偉新說,將好事辦好,實事辦實,嚴格按照標準,保質保量,使治理的結果確實能為群眾帶來更多的更好的效益,相關部門間要加強統籌協調,確保按期完成任務。
為了不讓資金成為治理小流域的瓶頸,邵武市委、市政府通盤謀劃項目建設,改變單打獨斗。僅憑單項措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理水土流失,不僅影響治理效果,也增加治理成本。將發改、財政、農業、水利、煙草等部門項目“捆綁打包”對接,資金、人才、技術等資源聯動,合力推進,解決資金不足的困境,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理解和支持。省、南平市領導對同青溪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高度重視和密切關注,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張昌平及省直、南平市領導專程到現場考察指導,協調解決問題。
邵武市水利局把治理小流域工作放在頭等重要位置,局長熊賢泰積極探索新時期治理小流域的新路子,發揮團隊精神,組織技術人員攻關,因地制宜采用生態網格代替傳統混凝土重力壩,解決了施工水泥等膠結材料難題,縮短了工期,節約資金500多萬元,此項創新性的技術獲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嚴把施工單位入口關,標前承諾關,認真落實“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合同管理制、接受人大代表和社會監督制、質量獎罰兌現制。同時率領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干部職工分片包段,任務、目標到股室到人頭。嚴把每道工序,每個環節,使工程成為亮點和精品工程。
通過清障、生態網格護岸建設,山口小流域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基本達到行洪要求。從今年6月百年特大洪災情況看,這段河道的行洪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工程經受了檢驗。村民們高興地說,小流域綜合治理,尊重自然規律,“堵、疏、防、開發利用”相結合,通過建設防洪護岸和預警工程、封禁,河道清淤、農田綜合開發等綜合治理,給河水讓路,讓河水暢通,有效保護沿河農田民房安全,得到的是安全和放心。短短時間,邵武市委市政府以實際行動交了一份讓人民滿意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