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劉鎖安 通訊員 馬 健)污水治理是制革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作為全國最大制革基地的辛集市,制革污水達到了100%收納、100%處理、100%達標,出境斷面水質長期穩定達到國家排放標準,受到國家環保部的肯定。
走進該市制革工業園區看到。76家制革企業一家連著一家。以前800多家制革企業主要分布在鄉村。這些企業多為作坊式庭院生產,設備簡陋,工藝落后,沒有治污設施。在制革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渣、廢氣,對周圍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極大地影響了居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
1997年為徹底解決制革業的污染問題,該市動工興建了制革工業區。工業區實施了“統一規劃、統一治污、統一供水、統一電熱、統一管理”的“五統”運行模式,為制革企業集中生產、集中綜合治污、規模經營搭建了發展平臺。到1997年底,大部分小規模皮革企業停產,較大規模的制革企業全部進區發展。
如今,企業排出的廢水先在企業進行沉淀等物理法初步治理,然后,經專用管道排到園區污水處理廠進行專業治理,最后進入城市污水處理廠綜合治理。在城市污水處理廠總排污口可以看到,經過多道處理關的水清澈透明略呈微黃,聞起來沒什么異味。這樣,三級污水治理模式,有效地解決了單個企業治污成本高、效果難以控制的難題。目前,該市制革工業區擁有一座10萬噸城市污水處理廠,5座制革污水處理廠,總投資達2億元。
確保治污設施正常運轉,離不開科學管理。前幾年,園區污水處理廠治污經費是定額撥付,處理廠為減少經費支出,有時白天開工,晚上不開工。這樣,造成設計能力為進水COD濃度不得高于500 毫克/升的城市污水處理廠,不能正常運轉。
為改變這一現象,該市成立了污水處理公司。公司以企業化運營的,獨立核算、自負盈虧,人員工資與處理政績掛鉤。明確規定,制革區污水處理廠出水COD濃度必須嚴格控制在500毫克/升以內,制革區管委會按協議撥付費用;出水超過標準,相應扣減經費,并啟動應急預案,追究污水處理廠廠長及有關人員責任。同樣,規定城市污水處理廠出水COD濃度不超過100毫克/升時,市財政按時撥付城市污水處理廠經費;出水COD超過100毫克/升時,在市財政撥付經費中扣減部分職工工資,并啟動應急預案。進、出水COD按日均值測算,每月底進行核算。與此同時,對制革區、城市污水處理廠出水斷面,實行24小時監測,每兩小時采樣一次,隨時掌握水質狀況。
在該市環保局5樓的在線監測室,可以看到3平方的屏幕上一組組數據不斷變換。對市區1269個排污口都進行了排號編隊,對每個排污口的設置、所有權、污水來源等情況,建立了管理檔案,并建設了有12臺COD在線自動監測裝置等監控設施的在線監控平臺。只要哪里的水質超標,平臺就會自動發送短信。
環境不僅需要保護更需要創建。污水治理成本高、難度大,超標污水排放控制得再嚴,也是被動保護,實施從源頭控制污染排放量,才是環保的最佳途徑。
目前,該市在加大污水治理的同時,在制革源頭控制污染物排放和循環利用研究方面不斷有新成就。無鉻鞣制革生產工藝、鉻液堿液循環利用、無灰膨脹及節水轉鼓等新技術、新設備,使制革耗水比過去節約三分之一以上,制革污泥減少80%,鉻液、堿液排放量減少70%。當前,有10家制革企業已使用節水轉鼓新技術,節水率達到60%,無鉻鞣制革皮占到全市皮革生產總量的85%以上。辛集皮革已成為名符其實的“綠色皮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