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武漢為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保護投入約40億元,卻沒能取得大成效。
記者見到許健時,他正在東湖邊徘徊著。對離家僅兩站路遠的東湖,他是又愛又恨:“以前一到夏天,就愛去東湖游泳。水質變成劣5類后,就再沒敢去游泳了。”
其實,武漢市政府早就意識到湖泊之憂,自1984年起,截污減排,整治東湖。24年過去了,花在東湖治理上的資金不下10億元,但東湖大部分湖區的水質仍處于5類和劣5類。
當然,其間有過成效。2006年,東湖水質持續好轉,17年來首次由劣5類轉為5類,并出現荇菜等水草,但喜悅稍縱即逝。 近年來,在治水方面,武漢市確實做了不少工作。
為強化全市涉水事務管理,2001年10月,武漢市專門成立水務局。其主要職責為統一管理本市水資源;防汛抗旱;負責本市供水、節水、排水和污水處理以及水利行業的管理;主管全市河道、堤防、湖泊、水庫并組織整治;組織實施水行政執法及水政監察工作等。
2002年,武漢頒布實施國內首部對湖泊進行全面、綜合性管理的地方性法規――――《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2003年,啟動了漢陽“六湖連通”工程;2008年,為40個城中湖分別劃定水域、綠化、建筑三道控制線,其治湖的先進理念廣受業界好評。
與此同時,武漢也付出了極大代價。近3年來,武漢投入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保護資金約40億元。其中,湖泊截污、清淤、水系網絡、生態修復等投資15億元,污水處理廠及污水收集管網建設投資8.8億元,排水設施完善投資10億元,濱江濱渠生態環境建設投資2億元,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投資4億元。
然而,高投入并未帶來高回報:歷時7年多的漢陽“六湖連通”工程,至今仍猶抱琵琶半遮面;面積達60萬平方米、浸潤2000多年知音文化的月湖,從上世紀80年代末起,因生活和工業廢水污染,水質淪為劣五類。
2007年8月,月湖首次實施江水換湖水,共換水70萬立方米。首次換水后,原為劣五類的月湖水質迅速好轉,24個指標一度有22個達到四類標準。然而,因東月湖未完全截污、底泥污染難消除等原因,湖水又逐步惡化。隨即,在2008年7月底進行了第二次治理。
而已建好的月湖景區人工和自然兩處濕地,面積約4.2萬平方米,可日處理湖水1.5萬噸,原指望通過濕地的凈化,讓月湖死水“活”起來。可兩大濕地由于種種原因,建成后卻沒能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
“關鍵是截污措施一直沒完全到位,6個湖泊水質難以轉好。”負責此工程的武漢市碧水科技公司負責人陳顯德表示。
2009年,武漢市大力推進湖泊水質提檔升級工程,湖泊水環境質量保持穩定,主要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全市70個主要湖泊水質保持穩定,大東湖生態水網構建工程列入長江中下游水污染防治規劃。
但是,武漢70個主要湖泊中,水質符合功能區類別的僅占27.14%,47個湖泊仍呈現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狀態。最新統計資料顯示,武漢市166個湖泊中,僅有3個湖泊水質達標,主城區40個湖泊水質全部超標,其中約半數湖泊水質為劣5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