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海綿城市建設應該如何進一步推進?在3月25日至26日舉行的2017海綿城市規劃建設論壇上,來自政府主管部門的負責人和專家展開了熱議。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建司副司長章林偉認為,海綿城市建設的實質是通過雨水的管控,讓它恢復原來的本土,而不是打造一個“海綿”。以后城市的建設當中,新建的城市不能欠帳,老的城市通過完善和改造,逐步實現修復水生態,改善水環境,提高水安全,復興水文化的作用。
他認為,應該加快構建海綿城市建設的體系。海綿城市建設首先是一種技術路線的轉變,過去強調末端治理,強調工程化,不管源頭。實際上,應該實現技術路線的前移——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海綿城市建設還應該強調方法的轉變,過去針對雨水的理念是快排,每一棟樓下都有雨水篦子,每一個硬化的地面也都有雨水篦子。應該把快排的理念轉化為“六字箴言”:滲滯蓄凈用排”。“滲、滯、蓄”發揮自然的力量,“凈、用、排”是自然和人工結合。
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章林偉認為,應該格外重視規劃的重要性,避免摸不清現狀就蠻干,避免把海綿城市的理念簡單化。章林偉認為,新區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相對容易,因為新區是“一張白紙”,從規劃開始,就按照海綿城市的理念去做。更大的挑戰在于建成區,也就是老城區,建成區最關鍵的是要以問題為導向確定邊界。按照海綿城市的要求,徑流控制率應達到70%,應該首先評估是否具備達到這一徑流控制率的條件,再確定方法和方案。規劃只有有這樣的針對性,才能夠把應解決的問題暴露出來,才能夠確定設計方案和組織實施。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認為,海綿城市的三大科學內涵是:水量上要削峰,水質上要減污,雨水資源要利用。海綿城市的三大系統診斷是:內澇積水診斷,產污積污診斷,雨水控用診斷。對于海綿城市存在的問題,其根本解決出路是在片區尺度和城市尺度實現海綿城市的三大耦合平衡,即:水量下泄與分散滯流平衡,污染產生于削減平衡,雨水控制與利用平衡。實現三大耦合平衡的基本內涵是:當地降雨,就地消納;分片平衡,系統耦合。海綿城市的三大基本途徑是防澇體系、控污體系和雨水利用體系建設,構建點線面狀海綿體相互配合嵌套的立體海綿體系。
北京大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俞孔堅認為,海綿城市建設要破除三大迷信,即造價迷信,技術迷信,材料迷信。海綿城市是一個哲學思想。海綿城市是一個形態,是綠色生態基礎之上的形態,有別于灰色的基礎設施。海綿城市還是一套技術,以氣候、地理為基礎的技術,是來源于中國的,以中國的氣候條件和實際情況為基礎。要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在俞孔堅看來,建設海綿城市既要有高層的重視,也要有歷史上像農民耕作一樣的精神,遵從自然之道,從最傳統的填方和挖方,灌溉與施肥,播種與收獲中找到靈感與智慧,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水安全研究院院長夏軍認為,海綿城市建設的水文學基礎亟待加強,需要強化城市暴雨洪水、徑流形成轉化的機理和模型和應用的研究。同時,徑流控制是目前考核指標,需要重視河湖水系的調蓄量和綠地整體散發量。此外,海綿城市建設是典型的水系統,既有水量又水質,應該更加重視水生態和城市發展建設的規劃管理。夏軍呼吁,住建、水務、水利和環保等部門應加強合作,以利于從基礎上消除建設海綿城市存在的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