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太原市被聯合國有關組織列為全球十大污染城市。進入新世紀,太原汾河治理工程被聯合國授予 “迪拜國際改善人居環境最佳范例稱號獎”,前不久,太原市又躋身“國家園林城市”行列。
十年時間,從“污染之首”到“最佳范例”,從灰黃滿目到碧水藍天,古城太原負重轉型的腳步雖不免蹣跚,但疾馳于科學發展軌道的“錦繡龍城”美好畫卷已徐徐展開。
“寧可影響一下發展速度,也要把結構擰過來”
建城2500多年的太原素有 “錦繡龍城”之譽,歷史上山清水秀、遺跡眾多、氣脈悠長,“汾河流水嘩啦啦”“人說山西好風光”的唱詞滋潤幾代中國人的心田。新中國成立后,太原被定位為全國能源重化工基地中心城市,眾多重型企業次遞入駐,太原成為全國能源供應基地。
能源重化工企業云集,加之干旱少雨、缺乏治理,使太原經濟結構畸重、環境污染嚴重。1998年被聯合國有關組織列為全球十大污染城市之一,2002年全市城區二級以上天氣僅45天。
當時情景,太原市民記憶猶新:小時候戲水的河渠流淌著烏黑發臭的臟水,曾引為自豪的晉祠難老泉、汾河先后干涸、斷流;頭頂的天空一年四季都似罩著一個巨大的黑灰色“鍋蓋”;每到冬季,樹葉飄零后,城里的房子是灰的、街道是黑的,滿大街很難找到一個穿白色衣服的行人;一冬下來,屋外窗臺上的煤灰堆積幾達寸厚……
太原是一個臟城!難堪的現實讓太原市委、市政府如坐針氈。新一屆市委、市政府領導班子痛定思痛,決定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宜居城市。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書記申維辰說:“我們寧可影響一下速度,也要把結構擰過來!”
由“黑”向“綠”的負重轉型飽含艱辛與陣痛。太原將綠色、低耗、環保等詞匯深植人心,并化為施政的理念和行動的準則。
近年來,太原市設置并嚴格實施“綠色高壓線”,對不符合科學發展和產業政策的新建項目堅決否決,對小冶煉等落后產能和設施堅決取締,對布局不合理的污染嚴重企業堅決搬遷改造,對煤炭、鋼鐵、焦化等傳統污染產業按照循環經濟理念進行了改造提升,同時加快發展第三產業。
2006年到2009年,太原市先后否決332個不符合產業政策的項目,關停、取締777個污染企業和落后生產設施、項目,90座9萬噸以下煤礦關閉重組工作全部完成,四個主城區全面退出煤炭和黏土實心磚產業。
綠色標準體系成科學發展引擎
科學發展、轉型發展,到底如何實現?太原市委、市政府選擇了“標準化、法制化、常規化”的綠色轉型為突破口。
標準既是目標也是規范。截至目前,太原市共制定頒布了27個綠色標準,是全國第一個系統制定綠色標準的省會城市。綠色標準體系,覆蓋建筑、工業企業、學校、醫院、黨政機關、村莊等各個層面,涉及項目審批到機關獎懲多個環節,猶如一張隔離污染的保護網,呵護著百姓的碧水藍天。
煤、焦、冶、電是太原經濟主力,財政支柱,新的綠色標準卻毫不猶豫地向不達標企業說再見。焦化廠沒有干熄焦爐不予審批,既有的不改造也一律取締;供熱發電企業煤耗達不到“綠色標準”,一律不批;建筑使用節能材料,能源系統如水電氣等符合“綠色標準”就能享受到補貼。
為推進綠色環保工作,太原頒布實施 《太原市綠色轉型促進條例》,使該市成為全國第一個以地方立法形式整體推動綠色轉型和區域性科學發展的城市。同時,制定出臺了 《太原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評價工作機制》等十個體制機制創新性文件。
為推動綠色標準實施,太原市2007年起在全市工業企業、機關、交通等12個領域開展了 “綠色十佳”創建活動。截至目前,全市共確定了500個左右“綠色十佳”創建重點目標單位。綠色村莊、綠色醫院、綠色建筑在龍城太原開始涌現。
“十一五”前3年太原經濟年均增速雖然由“十五”時期的14%降至11.9%,但經濟結構漸趨完善。從投資額和增加值看,第三產業已經成為太原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十一五”前4年,該市萬元GDP綜合能耗累計下降22.13%,超額完成節能進度目標;二氧化硫削減30.2%,化學需氧量削減11.4%。
#p#副標題#e#太原市提出,從今年起,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培育100個產值10億元至100億元以上的“綠色百強”企業,并每年籌集3億元左右的財政資金,組建綠色轉型專項引導基金。
太原市長張兵生說:“可以說,實施綠色轉型發展戰略,是對過去主要依靠高消耗追求經濟線性增長的發展戰略的超越,開辟了一條資源型城市科學發展的新路子。”
再繪“錦繡”重塑河山
汾河和西山地區曾是太原人的驕傲。汾河是“母親河”,西山是太原悠久歷史的見證,分布著晉陽古城、晉祠、天龍山石窟等眾多名勝古跡,還是國家“一五”時期太原投放項目的重要建設地,工業經濟總量占全市的1/4。
這些 “驕傲”卻成太原的污染“標簽”:640余家煤炭、水泥、化工、電力企業,污染排放總量占全市的60%。汾河曾斷流十余年,干涸的河床,沙坑遍地,雜草叢生,滿目瘡痍。
為改善缺水少綠的狀況,改善人居和投資環境,太原市委、市政府投入巨資對汾河城區段進行治理美化。整治河道、蓄積清水、培植綠地、修建公園……經過十余年建設,汾河太原城區段已被建成一條長15公里、面積800公頃的城市綠色景觀帶,建起六個景觀區、八個廣場、十個游園和近30個各具特色的景觀景點。如今的汾河景區,水波瀲滟,綠樹搖曳,水鳥棲息,各種休閑設施一應俱全,昔日的污染標簽成為生態名片。
去年,西山地區綜合整治工作正式啟動。一年時間,關閉9萬噸以下小煤礦76座,搬遷關停100多家企業;投資3.34億元,造林3.65萬畝;開工建設長風西大街、集中供熱、煤氣、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工程10余項。工程全部完工,將搬遷關停一半左右的企業,新增綠地9萬畝。
萬柏林萬畝生態園是西山巨變的見證。這個面積達1.4萬畝的生態園過去是垃圾場和煤矸石堆放區,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污水橫流。如今走進生態園,踏著整潔的林間道路,中心游園、亭臺樓閣、農家樂等休閑服務設施隱現在遍山的8000畝新植林木中。
太原西山綜合整治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龐紅說:“未來的西山地區將成為太原市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保護地,也將成為全市新型產業發展區、風景名勝旅游區和最佳居住區。”
家住太原市和平北路的曹大爺5年前路過他家附近那片臭水遍地、滿街垃圾的地方時總是掩鼻而過,現在這里已變成郁郁蔥蔥、亭臺林立的玉門河公園。每天都到公園里走走的曹大爺說:“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心情很舒暢。”
目前,太原建成各類公園、游園178個,每戶市民步行不超過30分鐘就能到達一個綠色景點。城區綠化覆蓋率達35.79%、綠地率達30.98%、人均公共綠地9.09平方米。去年全市城區二級天氣達到296天。
古城轉型仍面臨諸多難題。偏重的經濟結構問題仍難從根本上解決、城市功能仍有待完善;對很多市民來說,門前的臭水溝、斑駁的街區小巷、擁擠的城市道路、晚間彌漫的燒烤煙塵、冬季空氣中的刺鼻煤煙,仍是心頭之痛。(王存理 晏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