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道路及地面硬化的占比不斷提高,不可避免地改變一些水系結構。這不僅易造成城市內澇,也間接影響著河流徑流量和污染治理。建設海綿城市,打造城市“海綿體”,正是破解這一難題的一把鑰匙。
記者從市水務局獲悉,目前,“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情況”指標已被納入2017年政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下一步深圳市將全面發力,確保“全年新增海綿城市建設面積達30平方公里以上,全年既有設施海綿化改造項目達到150項”的年度任務落實。
示范項目1:
鳳凰城國家試點項目
即將完成考核
2016年4月,光明新區鳳凰城成功申報為全國第二批“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該試點申報的備案建設項目達55個,包含道路與廣場、公園與綠地等項目及設施,建設總投資約40.92億元。
日前,記者來到鳳凰城公園路及新城公園,發現道路中間的綠化帶設置了一些“雨水篦子”;公園路綠化帶兩端,還出現了兩條“V”字形的人工淺草溝。深圳市海綿城市工程技術中心副總工程師俞露告訴記者,汛期時,綠化帶的雨水難以排出,極易造成路面積水,淺草溝這一設施,可以收集綠化帶的雨水,防止其外溢流進路面。
記者還發現,綠化帶邊每隔五六米就會鋪上數十塊鵝卵石,俞露指出,這種設施顯示出海綿城市中“滯”的特點,可以阻滯綠化帶雨水外流,具有排澇的功效。從改變下滲方式到建設凹槽收集雨水,再到利用綠植和人工小型建筑滯緩雨水的流速。見微知著,這一系列小小的設施極大地減少了雨水管網在汛期的排澇壓力,它們與地下排水管網共同構成深圳建設海綿城市的一個縮影。
俞露還告訴記者,光是參與鳳凰城海綿城市設計就有30余人,鳳凰城試點項目即將完成績效考核工作,正快馬加鞭地完善施工細節。
示范項目2:
龍崗河濕地公園
既蓄水又凈水
3月20日,記者來到了背靠丘陵,面朝大河的龍崗河濕地公園,實地走訪龍崗河干流綜合治理二期濕地公園及水質改善工程。據悉,該項目是一項以水質處理與生態景觀相結合的項目,也是龍崗河綜合整治項目中尤為重要的一環。
深圳市水務規劃設計院生態景觀部副部長于遠燕向記者介紹到,龍崗河是深惠交界河,為使水質盡快達標,除正常的治理工程外,還結合附近的地理特征設計起建龍崗河濕地公園。
據于遠燕介紹,原來這處濕地公園是由幾座池塘改建而成,從遠處的丘陵腳下分為三個層級由高至低依地勢分布。該公園在設計時選擇因地制宜,利用附近的地勢特點,將幾個池塘打通,層層相連,形成一片貫穿的湖體。這樣,從附近丘陵匯集而下的雨水,可層層“蓄”、“滯”于湖體,經濕地植物的凈化和過濾,通過生態排水溝流入龍崗河。
記者了解到,除了背負著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任務,濕地公園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功能,就是將龍崗河下游的橫嶺污水處理廠的尾水通過公園里的綠植、砂土等生態凈化方式進一步凈化處理后,再排入龍崗河。
6個字帶你看懂海綿城市
1.“滲”:利用各種路面、屋面、地面、綠地,從源頭收集雨水。
2.“滯”:降低雨水匯集速度,延緩峰現時間,降低排水強度,緩解災害風險。
3.“蓄”:降低峰值流量,調節時空分布,位于水利用創造條件。
4.“凈”:通過一定過濾措施減少與水污染,改善城市水環境。
5.“用”:利用與水資源化,緩解水資源短缺,提高用水效率。
6.“排”:構建安全的城市排水防澇體系,避免內澇等災害,確保城市運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