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基堯委員:節水先行,三措并舉
●梁季陽委員:控制蒸發,集雨蓄水
●藍閩波委員:借力發展,利用中水
●駱沙鳴委員:加強流域統籌管理
水,乃生命之源。然而,中國的水資源環境卻不容樂觀。數據顯示,中國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28%,全國2/3的城市缺水。2012年2月,國務院公布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首次明確“三條紅線”:嚴格控制用水總量過快增長、著力提高用水效率、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兩會上,如何利用與保護水資源也成為委員們關注的熱點。
全國政協委員張基堯:目前我國的單位產值用水量很高,比西方發達國家高一倍以上。生活用水由于受水價的約束相對節約,但公共機關、學校浪費嚴重。有數據表明,北京地下管網滲漏高達15%。這樣浪費,單純依靠調水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目前,我國節水有三種手段:首先就是行政手段,提出了三條紅線;其次是技術手段,包括研究節水水龍頭、節水馬桶;第三就是經濟手段,通過提高水價控制用水。三種手段需要結合進行,才能促進節約用水。
全國政協委員梁季陽:除了南水北調等遠距離調水工程,解決我國廣大地區缺水的根本途徑是控制蒸發,集雨蓄水。數據顯示,以華北地區為例,地表水資源和地下水資源僅占降水總量的16%,還有84%的水資源中的大部分通過陸面蒸發和植物的散發消失在空氣之中。建議開展雨水集流通暢工程,使更多的雨水回灌補充地下水。如大力修建地下水庫、集滲溝渠和回灌井,并采用溝壟地膜覆蓋等物理隔斷的方式減少蒸發。在城市與鄉鎮修建大面積不透水地面,并大力建設城市雨污分流的管道建設。
全國政協委員藍閩波:水資源短缺問題主要可通過節水、蓄水和調水三種方法解決。其中最可行、最經濟的方法是節水。其中再生利用是節水的主要方式。目前受污水處理技術、居民意識以及經濟成本等因素的限制,我國中水回用的應用范圍還比較小。建議未來一方面,在城市改造自來水網或污水網的時候,適時建造城市的中水網絡系統;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現有的城市水處理裝置,為城市提供中水;同時擴大宣傳力度,在政府部門、醫院、劇院等地方進行示范推廣;此外,中水進戶應該有明確的收費標準,不僅可以增加資金用于市政改造工程,也可以激勵相關企業對城市中水回用和經營的積極性。
全國政協委員駱沙鳴:各省市應按照流域分布情況,建立水資源保護的生態補償制度,加強對上下游水資源分配管理,共同應對水危機。在建立同城化都市圈時,要按流域經濟規劃同城化,實現流域上下游縣市區的優勢互補,互利共贏。通過流域管理,最終實現對流域內水資源、森林資源、礦產資源和土地資源在管理上的共享、制衡與互補。應加快流域管理立法工作,建立流域管理機構,構建合理的權力結構。(王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