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太湖藍藻爆發給太湖流域的生態環境敲響了警鐘。五年來,江蘇全面落實國家部署,“鐵腕治污、科學治太”,沿岸城市因地制宜創新機制,太湖水質穩中趨好,治太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無錫把太湖治理作為創新發展模式、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倒逼發展轉型。”無錫市環保局局長劉亞民說。據了解,無錫市周鐵鎮曾經是有名的“化工之鄉”,化工產業比重曾經超過三分之二。太湖水危機事件爆發后,上百家化工企業或關閉或遷移,取而代之的是技術含量高的機械裝備產業和環保型企業。“在轉移化工產能100多億的情況下,2011年全鎮預計應稅銷售150億。綠色發展的理念讓周鐵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周鐵鎮黨委書記裴煥良說。
這只是沿太湖產業升級的一個縮影。2007年以來,無錫投資330億元構建產業調整、控源截污、生態修復等十大體系,將全部市域面積劃為一、二、三級太湖保護區,關停“五小”和“三高兩低”企業1996家,否決和勸退擬建項目1100多個,培育、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2011年無錫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40%。
根據太湖污染普查,入太污染物中城市生活污水和農業面源污染占到相當比重。無錫全力構筑控源截污體系,全市已建成72座污水處理廠,全部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日處理能力超過200萬噸。全市污水主管網總長度達7600多公里,基本實現城鄉全覆蓋。全市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0%。為防控農業面源污染,修復湖區生態,無錫等江蘇沿湖城市分工協作,在太湖之濱種植了環湖生態防護林。“通過防護林的阻隔,努力做到不讓一滴污水流入太湖”無錫市農委林業總站站長朱惜晨說。
據了解,2007年受藻情和夏季風影響,位于太湖西北岸的無錫往往首當其沖,藍藻威脅著居民的飲水安全。無錫率先在全國實現了居民自來水雙源供水,建設南泉水源廠預處理工程和中橋、雪浪、錫東水廠深度處理工程,實現自來水深度處理全覆蓋。
在常州、蘇州等太湖沿岸城市,治太舉措基本上遵循了產業升級、污染防控和生態修復的路徑,“規定動作”凝聚著江蘇治太共識。同時,沿湖各地根據不同情況也進行了不同的探索。
“問題在湖里,根子在岸上”常州市太湖辦副主任祝正慶說。作為上游城市之一的常州有三條河流注入太湖,治太責任重大。常州從管理、運行機制入手于2008年創造了“月度市長環保點評會”制度,對轄區太湖治理任務完成情況進行打分排名,并向社會公布,接受公眾監督,將治太考核常態化。實施環境信用等級動態評測,每月將企業環保狀況抄送人民銀行征信系統,金融機構據此實施有保有壓的信貸政策,全市企業惡意偷排現象大為減少。
蘇州所轄湖區面積占總太湖總面積的三分之二,而且承擔著部分向上海供水的功能。蘇州率先進行生態補償立法,于2010年出臺了《蘇州市關于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意見(試行)》。機制運行一年多以來,環境改善的效果已經顯現。蘇州市太湖辦副主任洪維民表示,蘇州市已累計核撥生態補償資金2億多元,惠及204個行政村。生態補償體現了環境公平,讓上游群眾享受到“生態紅利”。
據江蘇省太湖辦主任朱鐵軍介紹,截至2011年底,江蘇列入國家治太總體方案的項目共662個,已完工544項,占總項目82.2%;列入省實施方案的項目1602個,已完工1322項,占項目總數82.5%。經過五年治理,太湖水質穩中趨好,富營養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國家考核的9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和自來水廠出水全部滿足或者優于國家標準,藍藻聚集面積和發生頻次呈下降趨勢。湖體綜合營養狀態由中度富營養改善為輕度富營養,藻密度低于同期,未出現湖泛現象,15條主要入湖河流基本消除劣五類,國家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逐年上升。
雖然治太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是太湖治理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治太工作任重道遠。
“十二五期間,江蘇將繼續把太湖治理作為江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深入實施國家總體方案和省實施方案,突出氮磷等營養物質削減,加大應急防控與長效治理力度,確保飲用水安全,全力促進太湖水質持續改善。”朱鐵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