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的連續干旱,讓人們意識到水利設施的重要性,云南有多少水利設施,水資源情況如何?昨日,云南省水利廳向媒體通報歷時3年的云南省首次水利普查階段性成果。經初步調查,云南水資源在全國排在第三位,地下水取水井將近百萬個,水利工程近3萬個,河湖開發治理6萬余個。專家分析,干旱除了水利設施不足外,水利資源分布不均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按照現在大興水利的建設速度,云南10年之后旱情將得到有效控制。據悉,本次普查的最終數據將于年底公布。
干旱原因
水資源分布不均 水利設施缺乏
據介紹,從2010年起,省水利廳百余人次參與其中,培訓129個縣市區5000余人次,參與數據采集、考察調查,跋山涉水,3年來,先后8萬人次參與到普查之中。
對于云南水資源這么豐富,云南為何會干旱的問題,省水利廳相關人員表示,根據普查情況顯示,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云南水利設施嚴重不足,水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第二是云南的自然氣候條件決定的。云南的干濕季節分明,干季的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5%左右,同時,降水分布極不勻均,水利專家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大興水利工程,從人口少,水資源豐富的地方調水過來,給人口多,降雨量少的地方使用,才能控制干旱情況。
如何解決
大興水利10年后逐步控制干旱
據普查情況顯示,干旱讓人們認識到了水利設施的重要性,云南也掀起水利建設高潮。據悉,云南省的水利投資2009年時為101億元,2010年達到150億元,去年達到了201億元,今年的投資計劃達到240億元。
專家介紹,從整體投資的情況來看,城區一般是使用大型水庫,縣區使用中型水庫,而山區主要靠五小水利,從幾年的干旱情況來看,山區的嚴重程度要比城區高,為此,3年來,小水窖的投入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截至現在已達到了85萬件,而到今年年底,有望超過120萬件。專家估計,按照這樣的水利建設高潮的陣陣掀起,預計10年后,干旱的情況將得到有效控制,漸漸下降或消失。
防缺水 昆明欲打34口應急井計劃
為確保昆明主城供水安全,解決市民喝水、用水問題,日前,昆明市政府制訂完成了《昆明市地下水應急水源地建設方案》,準備在昆明的4個水源地,計劃打井34口,以每天5.05萬立方米的供水量,確保昆明主城供水安全,這些地下水井在旱情緩解后,將立即實行關閉。
按照該方案要求,項目分為兩期實施,一期工程打井16口,其中,新街、牛戀應急水源地建設一次性完成,白邑應急水源地鑿井3口,金鐘山應急水源地鑿井3口,官渡區工業園區備用水源建設一次性完成。一期工程建設完畢后,視旱情發展情況適時啟動二期工程。
5日,記者在晉寧新街、牛戀一取水點看到,該處施工已接近尾聲,在現場施工的人員說,新街、牛戀應急水源計劃打8口地下取水井,預計每天取水1萬立方米,取水點修了12公里的輸水管道進入晉寧縣石子河泵站,水輸送至晉寧縣水廠供該片區居民飲用,以替代柴河、大河對晉寧片區的供水。這樣一來,工程完工后,可使原經石子河泵站的大河、柴河水庫不再輸送晉寧水廠,而直接向以大河、柴河作為唯一水源的馬金鋪水廠輸送,確保馬金鋪水廠的供水安全,減少昆明主城的供水壓力。
據了解,最大的應急水源地是白邑應急水源點,該處打井15口,每天可取水3萬立方米,用以補充到松華壩水庫水源,直接向昆明主城供水,緩解供水不足。取水量最小的應急取水點是官渡區工業園區應急水源地,將打井兩口,每天取水0.05萬立方米,用以解決園區內工業項目在非正常停水時備用,最后一個水源地是金鐘山應急水源地,預計打井9口,每天取水1萬立方米,就近接入到清水海供水管道,供昆明主城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