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三年連旱,全區城鄉供水面臨著嚴峻形勢。為確保城鄉供水安全,全區早謀劃、早安排,按照省、市抗旱救災工作會議的總體要求,強化措施,努力將旱災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據區水利局介紹,去年古城區境內降雨僅為 807.9毫米,為區縣分設以來最低值,與正常年份相比減少 162.9毫米,減少 16.8% 。全區河道平均來水量與多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偏少 50%。目前,區內蓄水量為 795萬立方米,與去年同期減少 155萬立方米。
加之連年降雨強度低、時間短,后期雨量偏少等原因,區內泉群、泉眼出流嚴重偏小,黑龍潭于 1月 21日全面斷流,清溪泉群出流量下降至 0.3立方米 /秒,全區城鄉供水、城市景觀和農業生產用水供需矛盾突出。
為切實緩解旱情帶來的損失,全區強化組織保障,嚴格落實抗旱救災和確保人畜飲水安全行政首長負責制,建立健全“區包鄉、鄉包村、村包組、組包戶”的抗旱工作制度。科學編制了《古城區 2012年上半年供水計劃》、《城市景觀用水抗旱預案》,各水庫一庫一冊,把科學調度、合理用水作為抗旱工作的關鍵,做好了長期抗旱、抗大旱的準備。
同時,全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一是安排抗旱專項資金 400萬元;二是先后安排森林防火專項經費 114萬元;三是安排地下水取水井專項整治行動經費 20萬元;四是凡修建一個容積為 20立方米左右的小水窖,區財政每口補助 2000元,現有小水窖于 4月 10日前蓄滿水,區財政每口補助 60元。截至目前,全區累計投入區級抗旱救災資金 630多萬元,投入抗旱人數 1.2萬人次、機電井 43眼、機動抗旱設備 620臺套,啟動抽水泵站 22處,修建水窖 210口,安裝管路 54公里,抗旱用電 1.2萬度、用油 7.2噸,抗旱澆灌面積 1.8萬畝,應急解決飲水困難人口 0.7萬人、牲畜 0.34萬頭。
為確保抗旱工作取得實效,全區強化工作督查和跟蹤問效。成立督查組對各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落實抗旱措施情況進行專項督查,實行每 15天一督查一通報制,對因抗旱救災工作不力,造成人民群眾飲水困難的各鄉人民政府鄉長、街道辦事處主任、學校校長、教育局局長一律予以問責。
此外,全區把應急救災與工程抗旱有機結合,抗旱救災工作堅持做到以工程抗旱為主,應急救災為輔。投資 85萬元實施大東鄉古都塘、金山鄉貴峰大來村深水井工程,投資 55萬元實施金山文化紅水塘、七河三義梅所、后山魯圖等村補充水源工程。
為確保城市景觀用水,根據黑龍潭出流量逐漸減少情況,科學編制了城市景觀用水抗旱預案,合理調度利用水資源;把科學調度、合理用水作為抗旱工作的關鍵,做好了長期抗旱、抗大旱的準備。清溪水庫從去年 10月開始為黑龍潭、古城補水,今年 1月 13日與玉龍縣協調從拉市水庫調水入古城,確保古城景觀用水。目前,投資 48萬元實施的花馬街景觀河改造工程已接近尾聲,投入使用后可將拉市海水通過北干渠調入古城的流量增至 0.6立方米 /秒,有效緩解清溪水庫的供水壓力,確保清溪水庫作為城市應急供水備用水源的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