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人不吃飯可以活7天,不喝水則只能活3天,可見水對于生命的重要。而北京是嚴重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資源只有全國的1/8,世界的1/32。經過多年努力,北京在懷柔、密云、平谷和順義等區縣建立起水源地,并且為了確保水源地的水質安全一直在辛勤地勞動著。請聽新聞廣播記者章萍的報道:《保護水資源 保護生命線》
位于燕山群峰之中的密云水庫,橫跨潮、白兩河,是亞洲最大的人工湖,有“燕山明珠”之稱。雖然距離北京城區有近百公里的路程,可是對于北京人來說,那里卻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市民甲)密云水庫是北京的水源地。(乙)水庫里魚都很大,有種做法叫侉燉魚,就是指那兒。(丙)從京密引水渠一路過去風景都很好,特別是深秋漫山遍野紅的黃的綠的,讓人心曠神怡。”
1958年密云水庫動工興建的時候,那在當時可是件大事。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就播發了這條消息:
“(當年錄音)1958年,在黨的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光輝的照耀下,在人民公社化的基礎上,在大躍進形勢的鼓舞下,密云水庫提前于58年9月動工興建了。這座能攔洪蓄水42億公方的大水庫,可以發電6萬千瓦,養魚年產8萬噸。”
密云水庫建成幾年以后,水庫里養殖的淡水魚形成了規模。這對于長期依靠外地供應鮮魚的北京市場來說,絕對算是一個好消息。于是,當年三十歲出頭的記者笪吉珠前去采訪:
“六幾年我來的時候先坐了一趟火車,找到密云縣委,然后又借了一個自行車騎了一兩個小時過來的。晚上回不去,也沒地住,那個負責人把自己的屋子讓給我住了。可不象現在交通工具這么方便。那會來的時候對密云水庫什么印象?一大片水域,人很少。”
現在笪吉珠已經年過八旬,2008年11月她再次來到密云水庫時,覺得好多地方都不認識了:
“現在交通可方便了,車子一下就到了。你們用的錄音機也先進多了。而且現在也有賓館了。這么大一個水庫發展得真快,現在年輕同志在管理上很有一套,象他們講的各方面都自動化了。”
其實不要說很多年沒有來過了的笪吉珠老師,就是近十年來經常采訪密云水庫的記者陳萬清也覺得這里總有新聞,總有變化:
“比如水庫加固,自動化監控方面的報道,還有水資源,水環境治理的,我記得當時網箱養魚的撤出,當年還是政府折子工程。圍繞水庫的報道還有其他的比如魚王拍賣,我覺得主要還是水庫的作用擺在這呢,所以這些新聞也都非常重要。”
密云水庫管理處副主任劉凱在水庫工作了十幾年,經常與記者打交道。他認為記者是百姓的代言人,記者問的問題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百姓的關注角度:
“原來記者到這來更關注工程建設情況,但是近年來他們更關注水的狀況,水資源保護,包括向北京供水的情況,感覺和百姓生活更息息相關了。這也符合我們的轉變,就是從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轉變。原來我們在水利這塊是建壩啊建閘啊,現在更注重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怎么有效地利用這些水資源,保護這些水資源,所以記者的關注點也不一樣了。”
按照原來的設計,密云水庫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的多年調節、綜合利用的水利樞紐。但是進入80年代,持續干旱導致華北平原出現了水危機。當年本臺記者王福全曾對此進行了報道:
“(當年錄音)今年本市遇到了從1905年有雨量資料記載以來的第四個干旱的年份,在這里我要告訴大家,今年7、8、9三個月全市平均降雨量只有316毫米,比往年同期少將近三成。郊區旱情尤其嚴重,目前12座中型水庫已有6座到了死水位,大部分河道斷流,地下水位比去年下降1.72米,井泉枯竭,持續的干旱不僅影響了秋播小麥的種植,而且全市有263處,10萬多口人,1萬多頭大牲畜飲水困難。”
從此以后,密云水庫的角色發生了改變。除了擔負防洪任務外,它開始成為北京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最重要的水源。密云水庫管理處工程科副科長黃南說:
“和市民聊天,感覺咱們宣傳得很到位,他們說密云水庫就是我們喝的水,讓我感覺也很自豪。90年代以后,密云水庫只供北京市居民生活飲用用水,有個說法居民60%用水來自密云水庫,也就是說三杯水里有兩杯半來自密云水庫。”
密云水庫被譽為“北京的一盆清水”。為了保護好這盆清水,人們多次在艱難的取舍間做出著正確的選擇。劉凱和黃南說:
“(劉)進入80年代以后,密云水庫不再向天津、河北供水,陸續出臺了兩庫一渠保護條例,取消了很多小礦廠,密云的鐵礦當時非常出名,在全國排前十幾位,但是為了水源保護取消了。旅游從84年以后也不搞了。”“(黃)90年代以來工業比較多了,為了保證水質,上游工業都被取締,周圍旅游、餐飲、養殖也被禁止,所以水質保持還是比較好的。”
都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網箱養魚也曾經是密云水庫周邊農村的經濟增長點。記者陳萬清記得,這里長達15年的網箱養魚史楞是在2003年結束了:
“網箱養魚對當地農民來說意味著什么,就意味著他有活兒干了,還有不少收入。而且都延續了這么多年,現在說取消就必須得取消了。所以當時的確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后來政府包括縣里還有管理處都給他們做工作,還給予資金補償,并且又想了很多辦法安置他們,讓他們安居就業。可以說當年為了保護這一盆清水,的確方方面面都做了很多努力。”
來自市水務局的數據顯示,現在全市有85座水庫,絕大部分分布在山區,水源區內有800個村莊、50萬農民。多年來,水務工作從防止人對水的侵害入手,以水源保護為中心,構筑起‘生態修復、生態治理和生態保護’三道生態防線。環保部門的監測表明:近幾年,雖然密云水庫蓄水量大幅減少,但水質始終保持在地表水二類標準,屬優質飲用水;官廳水庫水質也由超五類改善到四類,其中下游三家店閘水質已經達到三類水質標準。而在生態建設保護水源的同時,清涼涼的水也使山區人民得到了實惠。如今,去山區度假成為市民休閑的首選。本臺記者陳萬清說:
“現在山區既是北京賴以生存的水源地,也是市民休閑旅游的好去處。每年大約有1千萬人次以上的城市居民到山區的景點、民俗村、垂釣園、采摘園休閑度假。如果說挨著水庫就更受歡迎了,因為人們都喜歡山青水秀的地方。可以想象一年四季山上有清溪,山下有湖泊,清新的空氣,潺潺的流水,抬頭看藍天白云,林中尋花果飛鳥,那樣的美景是多么讓人流連忘返……所以說這些年水資源保護不僅讓清水下山、入河、進庫,也改善了庫區人民的居住環境,增加了他們的收入。”
多年來,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一直沒有削弱對水資源保護的報道力度。而自身的發展也讓記者無論前往山區的哪個水庫,都能夠享受到便捷的交通,并且攜帶最先進的錄音設備。密云水庫管理處副主任劉凱說:
“記得前些年很多游客攔不住,跨過攔網也要往水邊去,但是經過這么多年的宣傳教育,當然跟咱們記者的宣傳有關系,很多人知道了這個水是喝的,不能污染,所以現在很多人把車停路邊,看看就滿足了。現在市民愛水節水意識非常強。”
從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成立至今,本臺記者采訪過北京周邊很多的水庫,無論是密云水庫、官廳水庫、十三陵水庫還是其他大大小小的水庫,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或許陳萬清的心里話也是大家共同的心聲,畢竟作為一個比普通市民更了解北京水資源狀況的人,他們在報道中付諸的感情也更多:
“當我們喝水的時候,人們可能會說這水有沒有水垢,是不是好喝,但是水資源保護和水源地的保護到底是怎么回事,人們可能并不知道。實際上這是非常重要的事,跟每個人的關系都非常密切。那么我們北京電臺作為媒體,在這方面一直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我也希望通過我的報道讓更多的人重視水資源保護,保護好我們的水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