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土長在淮河岸邊的農民汪澤中,四十多歲后第一次不用再為夏季的洪水擔憂了。
這位生活在安徽省六安市羅集鄉華城村的中年莊稼漢,兩年前帶領一家人從行蓄洪區搬遷出來,在鎮上住上了自己的小樓。
回想起2003年那場大水,在淮河流域城東湖蓄洪區生活了四十多年的汪澤中仍然久久不能忘懷。那一年因為行蓄洪區啟用,華城村一片汪洋,他家的兩間土坯房泡在水里,好不容易置起的一點家產又一次全沒了。而這種家產盡失,甚至生命也受到威脅的傷痛,祖祖輩輩生活在淮河岸邊的汪家經歷了又何止一兩次……
所幸的是,2003年大水之后,國家給他和鄉親們每戶補助了15000元,并在地勢較高的鎮上無償劃撥土地幫他建了新房。“住進新房后,心里踏實了,現在我流轉租種了附近100多畝地,每年收入都在4萬元以上。”
事實上,華城村的移民遷建只是整個淮河流域移民搬遷工程的一部分。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近日發布的新中國治淮60周年總結中介紹,2003年、2007年淮河大水后,中國對淮河干流行蓄洪區和灘區實施了“退人不退耕”式的居民遷建工程,累計安置49萬余人。
水利專家們指出,淮河居民遷建安置工作是新中國水利建設史上的一項壯舉,它使越來越多的百姓從洪水威脅中轉移出來,過上安定的生活。
流經河南、安徽、江蘇、山東等省,全長1000公里的淮河,本是一條通暢的河流。“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曾是千百年來淮河兒女美好生活的生動寫照。但是,歷史上黃河多次潰決奪淮,使淮河喪失了入海口,這條河流也就常常泛濫成災。
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頒布《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開創了新中國治理淮河的新紀元,淮河也成為新中國第一條全面、系統治理的大河。60年來,中國在這條桀驁不馴的河流上展開了一場長時間跨度的綜合治理工程。而規模空前的遷建背后,中國人的治淮思路發生轉變,從祖祖輩輩與洪水斗爭的“人定勝天”轉向人開始“主動退讓”。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水爭地”矛盾突出,人占水道則被認為是淮河洪水易于泛濫的一個重要原因。枯水時,兩岸農民就在露出水面的洼地、河道或是河灘地上耕種居住,并搭起小土堤圍護,導致淮河河道日益變窄,水流不暢。
“久而久之,一些被侵占的水域、河灘地就形成了現在的行蓄洪區,每當淮河干流遭遇特大洪水時承擔分洪任務,緩解淮北大堤堤防壓力。”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副主任汪斌說。
他指出:“行蓄洪區內還居住著大量人口,每應用一次,就得轉移一次,既加重了啟用成本,也增添了不安全因素。”
隨著科學治水的理念不斷深入人心,淮河治理工作從最初的以“嚴防死守”為標準,轉變為將“人民生命安全、人與自然和諧”放在第一位,以人為本,還道于水,逐漸成為重要指導思想。
淮委主任錢敏表示,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為新的治淮思路奠定了基礎。近年來的淮河治理工作中,行蓄洪區改造建設工程被放在重點位置,水利部門陸續對現有行蓄洪區逐一研究,因地制宜,確定不同的改建方案,實現人水和諧。
對于標準很低、應用頻繁的行洪區,民眾將逐步遷出,給洪水留出空間,或是開鑿分洪道“讓路于水”;對明顯占據河道的行蓄洪區則徹底廢棄,恢復河道;提高城市附近需要使用的行蓄洪區的一般堤防標準,使其不再因啟用而轉移人口。
“今后行蓄洪時,蒙洼等7個行蓄洪區無需臨時轉移群眾。”安徽省水利廳廳長紀冰說。
與此同時,治淮專家還在不斷完善科技預測、調度等非工程手段,并適時、適地修建水庫,不斷探索如何把夏季時淮河泛濫的洪水“留下”,彌補冬春季節時沿岸的干旱,實現“洪水資源化”,化水害成水利,造福于民。(記者姚潤豐、蔡敏、詹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