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以來,市區60多條河道通過水環境綜合整治,使得濱河而居的人居環境有了明顯好轉。然而,令人困擾的是在河浜斷流處由于水的流動性較差,生態系統的破壞嚴重,整治后的河道時常會出現反復,黑臭也時有發生。日前,市城鄉建設局“生態補水”示范工程正式投入運行,將清潭污水處理廠國標一級A的優質再生水引入鄰近的白家浜生態補充,是我市“清水工程”河道整治的又一力作,嘗試解決斷頭浜整治的難題,開啟了我市景觀水利用的嶄新時代。
白家浜一端斷流,一端與白蕩河貫通,是蘇南地區典型的斷頭浜。水體原先屬于劣五類水體,2008年“清水工程”對白家浜實施截污、清淤、控污及生態修復,河道水環境明顯好轉。但是,由于換水不具備條件,河道水質時有反復。市排水管理處實施的生態補水示范工程,生態補水工程分廠內和廠外兩部分實施,清潭污水處理廠廠區內部分改造建成設計規模1.5萬噸/日的中水泵房,再生水管道經長江路排至白家浜,廠外管線1300多米,采用球墨鑄鐵壓力管。該工程于9月16日開工建設,經過廣大建設者的日夜奮戰,省運會以前趕在10月10日投入運行。運行以來,河道由黑色逐漸轉變為橄欖綠,監測數據表明,生態補水后水質達到五類水體水質,部分指標達到四類水指標。白家浜附近是人口較為密集的清潭居民區,河道變清后,給居民帶來了更多的樂趣。斷流處,再生水管源源不斷將清澈透明的水流補充進入河道,大量魚苗從四面八方游來,十分鮮活有趣。
據了解,市排水管理處將大部分指標達到四類水的再生水引入河道進行“生態補水”,在省內尚屬首次。資源再利用和生態效應兩者兼得。一方面,清潭污水廠的再生水資源化利用,用于河道換水和補充。所謂流水不腐,水在流動的狀況下才會比較干凈;一方面,再生水經高效過濾透明度高,景觀效應好。最關鍵的是對水中溶氧的利用,水體含氧量高,河道就不會黑臭。魚苗一般在斷頭浜很難存活,再生水中溶解氧高,所以會有成群魚兒游來,且會在此‘安家’”。經檢測,白家浜的溶氧只有0.2-0.5毫克/升,而再生水中溶氧的含量達到1-2毫克/升。生態補水后,水生植物生長,水生動物回游都具備了好的生存環境,同時溶氧對底泥的釋放也產生抑制作用。如此一來,可以較快地恢復生態,對河道的生態環境改善發揮重要的作用。
據了解,白家浜生態補水示范工程實施后,市城鄉建設局還將和清華大學一起研究評估生態修復的效果,并將作為國家水專項研究的一項重要成果,為城市水環境的治理和生態修復提供有益的經驗。此外,該局還將逐步擴大該項成果的應用,在毗鄰清潭污水廠的葉家浜、荊川公園水體以及城北污水廠周邊的支流實施生態補水修復,為河道水環境改善注入新的活力,為恢復碧波蕩漾的蘇南水鄉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