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7月全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以來,云南省積極爭取中央“以獎促治”政策支持,整合各級資源和力量,持續加大投入,綜合運用多種治污技術,積極探索科學防治農村污染途徑,千方百計解決農村飲水安全難保障、生活污水難治理、生活垃圾難處置、畜禽污染難防治等突出環境問題。
記者近日深入大理市、洱源縣等地走村串戶采訪,耳聞目睹了云南用活“以獎促治”好政策、扎實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取得的實際成效。
-整合資源,努力突破資金保障瓶頸
云南屬于經濟不發達地區,全省共有13萬個自然村、3000多萬農村人口。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解決日積月累的農村突出環境問題,僅靠中央農村環保專項資金是遠遠不夠的,地方各級政府的投入至關重要。
記者從云南省環保廳了解到,自2008年以來,財政部、環境保護部先后下達給云南省中央農村環保專項資金項目109個,共9206萬元。其中“以獎促治”項目96個,資金7475萬元,涉及65個縣(市、區)。
據了解,在“以獎促治”政策促動下,近兩年,云南結合中央農村環境保護專項資金項目實施,共安排了22.7億元資金,解決了500萬農村群眾的飲水安全問題。為保障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試點示范工作順利推進,省環保廳計劃每年安排3000萬元,用于農村“以獎促治”項目的配套資金。
在推進“以獎促治”中,2008年和2009年,大理州洱海流域下龍門村等共37個村獲得3559萬元中央農村環保專項資金支持。在組織實施這批農村環保專項資金項目中,大理州針對專項資金支持內容,積極整合“千村扶貧開發百村整體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生態鄉鎮(村)示范創建、大理市“百村整治”工程、文明衛生村創建、洱海保護治理等項目資金,實施村落污水處理、糞便中溫沼氣站建設、生態濕地建設、垃圾收集處理、飲用水安全、環保清潔能源建設等工程。從2006年開始,連續4年累計投入17.83億元,實施了400個村項目的建設。
中央農村環境保護政策深得民心,不僅專項資金項目深受當地歡迎,項目所在村莊群眾更是踴躍參與建設,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洱源縣副縣長馬利生說,在下龍門村的綜合整治中,實際總投資141.6萬元。除中央專項資金61萬元和整合洱源縣生態文明示范村等資金71.4萬元外,群眾還自籌資金7.1萬元,并投工投勞580多個工日,折合資金2.1萬元。
各種環境污染防治建設項目資金得到有效整合,各級政府治污投入不斷加大,群眾積極籌資出力,有效突破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資金保障瓶頸。 截至目前,云南在中央環保專項資金2008年下達的15個項目中,已累計完成涉及飲水安全保障、垃圾收集及處置、污水收集及處理、大牲畜養殖和畜禽圈舍改建等工程共計52項,共有8個村莊建設了衛生和生物凈化公廁。2009年下達中央環保專項資金的54個項目已基本實施完畢,進入考核驗收階段。2010年下達的27個項目已進入項目實施方案審批階段。
-注重實效,綜合運用多種治污技術
農村農戶居住地相對分散,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必須注重實際效果,因地制宜采取多種污染防治措施。
記者在大理市銀橋鎮西城尾村、白塔邑村和洱源縣的下龍門村看到,經過綜合整治的3個村莊,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盡管人來車往,房前屋后卻見不到污水、垃圾、畜禽糞便的蹤影,道路潔凈程度絲毫不遜城區。
據了解,按照城鄉一體化的要求,云南統籌城市和農村環境基礎建設規劃,因地制宜地采取分散與集中處理相結合的方式處理農村生活污水,城市周邊村鎮的污水納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網,其他采用凈化沼氣池、人工濕地、溝塘沉淀凈化與改廁、改廚、改圈相結合,逐步提高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實現定點存放,統一收集,集中處理,縣城周邊的村莊采用“戶分類,村收集,鄉運輸,縣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邊遠山區交通不便的村莊采用“統一收集,就地分類,綜合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
經過幾年努力,大理州已在洱海流域建成5068個戶用農村簡易污水處理系統并投入運行,同時還完成了沿湖40個村莊污水處理系統示范工程,其中20個已投入運行。
據了解,位于洱海湖畔的西城尾和白塔邑兩個村子在建設好“戶戶通”污水收集管網基礎上,采用了引進、消化的日本小型污水處理土壤凈化槽工藝技術,分別建設了日處理為60噸、70噸的村落污水處理系統,有效緩解了村內畜禽養殖和生活廢水的無序排放現象。大理市環保局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村里的污水經過集中處理后排入湖畔濕地時可達一級B標準。
在地處洱海主要入湖河流鳳羽河畔、傍山而建的下龍門村,記者了解到,經過綜合整治后,全村411人的飲用水水源地得到有效保護,飲用水衛生合格率達100%。建成了村落污水處理系統,建設農戶分散式庭院污水處理池30座,鋪設污水排放管網503米,使全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60%以上。村里全面實行“農戶繳費,政府補助,定時清運,集中處理”的新型農村垃圾清運制度,建成運轉了1座農村垃圾焚燒站,農村垃圾定點存放率和無害化處理率兩項指標都達到100%。同時,建設堆肥池30口、沼氣池20口、衛生廁20座,有效減輕了村民乳牛等畜禽養殖的污染,畜禽糞便等污染處理及綜合利用率達70%以上。據測算,經過綜合整治后,全村年化學需氧量減排量可達5.64噸。
-著眼長遠,積極探索科學治污途徑
通過2008年、2009年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的實施,云南省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許多村莊的村容村貌明顯改善,一些項目實現了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同時,各地還著眼長遠發展,在推進“以獎促治”政策落實中,用科學嚴謹的態度,積極探索開展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的新措施、新方法、新技術。
昆明市相繼出臺《昆明市人民政府關于在“一湖兩江”(滇池、長江、珠江)流域禁止畜禽養殖的規定》、《昆明市人民政府關于昆明地區“一湖兩江”流域范圍規模畜禽養殖遷建扶持的指導意見》等,在“一湖兩江”流域實施全面禁養,科學合理地調整養殖區域,及時兌現補償金,順利進行680多萬頭(只)畜禽大搬遷,有效減輕了養殖業污染對滇池治理的壓力。
大理州積極探索實施生物發酵零排放養豬法示范項目,建成堆肥發酵池2600多口,太陽能中溫沼氣站10座,在洱海流域實施測土配方、平配施肥8萬畝,布設主要作物控氮減磷示范樣板7000畝,使畜禽糞便和農業廢棄物得到有效治理和利用。
經過綜合整治后,如何保持來之不易的好環境?下龍門村78歲的復員軍人袁仲良告訴記者,現在,家家戶戶都與村民小組簽訂了“洱源縣農戶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責任書”。記者在一戶村民家的堂屋看到,由縣里統一印制成年歷端端正正貼在墻上的責任書里,明確要求村民人人遵守與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10條規定,共同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方式。村民小組長袁月蘭說,要動員全村力量,采取一切措施,堅決不讓污染反彈。
在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中,各縣級人民政府認真擔起了“以獎促治”政策落實的責任,環保、財政、監察等部門在項目審批備案、科學規劃、技術咨詢、規范建設、資金監管、驗收復核、跟蹤問效、督促鄉鎮政府確保工程質量并如期完成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采訪中,記者發現,受自然地理條件、生產生活習慣、財力物力等多種因素影響,云南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還基本處于起步階段,依然任重道遠。(記者 蔣朝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