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很多展館和城市案例館吸引眼球的武器之一。
有水就有了靈性,記者發現,懂“水性”,又把水文章做活做絕的,還得數三個館。
土耳其的伊茲密爾城市案例,展示了一個港灣的回歸過程。
伊茲密爾市是土耳其第三大城市,進入伊茲密爾案例館,長9.5米、寬5.7米的透明玻璃地面內,分布伊茲密爾市完整的衛星地圖,利用燈光、小模型生動展示了大海峽工程的軌道和站點分布。4000多公里的海岸線,環繞一個復雜管網,污水通過管線流向泵站,再排放到污水處理站,最終成為凈水,流向愛琴海。
新加坡展館則用科技的威力,讓水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新加坡淡水資源貧乏,超過400萬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用水,主要依賴于儲存雨水,或從馬來西亞進口淡水。
新加坡館的一樓電子屏幕上展示了他們破解缺水之痛的“鑰匙”——通過雨水收集、進口水、新生水、海水淡化四個政策,確保供水多元化。
新加坡最出名的水源是“新生水”,以先進的膜技術與紫外線消毒,將經過二級處理的生活污水進一步凈化,可以安全飲用。
新加坡還創造性地開發了深隧道陰溝系統,利用地心引力使污水自動流向污水處理廠,不需要動力,也不占用城市空間。新生水廠就建在污水處理廠旁,使水資源得到循環利用,“一滴污水都不浪費”。
而荷蘭鹿特丹案例館,則讓我們看到了水的溫順與馴從。
鹿特丹市位于海平面以下,一旦水位升高、海水倒灌,全城將遭“滅頂之災”。如何應對海水的威脅,鹿特丹把答案帶到了城市最佳實踐區。
鹿特丹案例館近四分之一面積是洼地,這就是鹿特丹應對暴雨的秘密武器——水廣場。水廣場由幾個形狀、大小和高度各不相同的水池組成,水池間有渠相連,平時是市民娛樂休閑的廣場,暴雨來臨,就變成一個防澇系統。
由于雨水流向地勢更低洼的水廣場,街道上就不會有積水。所有水池布成一張循環網絡,雨量大時,從大水池中分流到溝渠,雨量小的時候,水又回流入大水池。雨水不僅可在水池間循環流動,還能被抽取儲存為淡水資源。(陳洪標)